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忧思

2007-11-09 09:36:18    

近日,有两条关于土地执法的新闻引人注目:一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耕地保护战只能胜不容败。一是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张新宝谈当前土地执法问题时说:土地违法查处偏轻产生极大负面效应……

耕地红线是死命令

历史喊出中国耕地18亿亩的红线,时当公元2006年春天。当时,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此均有过重要指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
明确表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将“18亿亩红线”提到战略要求的高度,但是这条“红线”能否守得住,国土部官员一方面表示“耕地保卫战只能胜不容败”,一方面坦言,“坚守耕地确有压力”,而且是“极大的压力”;“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耕地保护形势的严峻,一是来自于我国的自然状况,二是人为的利用不当。由于我国人口多、可用耕地不足,在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扩张、人口增长的今天,人地矛盾本已凸显;而建设用地的过度征用、土地的粗放利用,更使人地矛盾不断加剧——这才是关系到“耕地保卫战”成败的最大问题。令国土部官员头疼的,想必于此。

央地博弈,耕地缘何蚕食

中央政策在落实中常常被层层过滤、发生梗阻的现象已近常态,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关键词叫“违规”。地方政府不断违规,中央政府不断纠正,在这种“有错就改,改完再犯”的博弈中,一些步子较大的地方,迅速实现了“违规发展”。而农村耕地被大量征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批失地农民等等问题,却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滥建开发区,招商引资压倒一切的政绩冲动,已经成为破坏耕地的第一凶手。很多地方不但市、县有所谓开发区或园区,而且乡镇、甚至村屯也划出一块土地来搞个什么“区”,耕地就这样一块一块地被蚕食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对上下级政府或组织间利益博弈的生动描述。“以租代征”就是地方规避法律法规的“对策”之一,也是此次“百日行动”重点清理的内容之一。但是,地方政府制定“对策”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从这个角度说,针对手段的治理也许难有治本之效。

“绝不姑息”力度是否到位

关于严格土地执法,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罚、公开追究、公开曝光”,“对敢于触犯红线者,我们绝不手软,绝不姑息”,“对违规违法行为必究必惩”。国土部的决心不容质疑,而国土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过程中的力不从心令人担忧。国土部执法监察局局长张新宝在谈到当前土地执法问题时说,近年来对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罚偏轻或处罚不到位,刺激了一些政府和部门违法用地。例如:中部某省国土部门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96人,实际落实不到一半;向司法机关移送追究刑事责任32人,实际仅追究7人。如张新宝所说,如此偏轻的查处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据悉,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首次清查中已有43人被追究,涉嫌犯罪的4起案件已移送公安部门、司法机关。应该说,这次执法活动有一定的力度;但从以往全国土地案件多发,特别是涉及权钱交易与失职渎职犯罪问题突出的趋势来看,首次处理的案件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没有大的力度,土地执法将不会不产生慑力,也就难以抑制政绩冲动或利益诱惑带来的胆大妄为。
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没有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头等问题”了,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能检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了。要守住这条红线,必先守住法律与制度的底线——以最严厉的法律手段和制度问责来查处土地耕地违规违法,否则,红线变弹簧,怎么也守不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