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是开放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2007-11-23 09:29:4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了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我们认为,温家宝大谈开放没有多少新意,倒是“兼容”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
温家宝大谈开放无新意
正在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他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全面、互利的。
温家宝说,对外开放不仅是新加坡发展的成功之路。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闭关锁国必然落后。
中国有着对外开放的光辉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朝就开始与西域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7至8世纪中国唐代的鼎盛时期,更是对外交往频繁。15世纪中国明代初期,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的东海岸,带去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表明那时中国有着相当强大的航海能力和综合国力。从时间上来说,比哥伦布、达•伽马远航早了近一个世纪。
温家宝说,但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固步自封,限制乃至放弃海上活动,采取了“片舨不得出海”的政策,从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干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中国搞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错失了又一次发展良机。值得欣慰的是,从70年代末开始,我们纠正了过去的错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使我们抓住了新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不久前中共十七大总结并充分肯定了近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表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温家宝为何称赞新加坡“国家虽小,兼容乃大”
温家宝称赞新加坡是“国家虽小,兼容乃大”。他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秉持“致力激发创意精神,教育学生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宗旨,培育了大批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杰出人才。你们坚持“无墙文化”,提倡自由思想和人才交流,在百年校庆之际提出“思想任驰骋,生活显姿彩”的口号,彰显了开拓创新、造福社会的理念。
独立40多年后,新加坡建成经济发达、秩序井然、廉洁高效、环境优美的国家。新加坡的发展成就源于贵国最珍贵的资产,这就是李光耀资政所说的“人民的信任、勤劳、节俭和好学”,也得益于资政先生倡导的新加坡生存之道——“必须比其他国家更有条理、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竞争力”,以及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家虽小,兼容乃大”,新加坡通过对外开放,其发展成就和影响力备受世人瞩目。
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兼容
对于“兼容”这个概念,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加以阐述,如果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和谐社会。但是如果把视线投向更遥远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自清末以来,中国历代执政者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不在于开放,而在于兼容。
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看过《走向共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其实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白了就是在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我们知道,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这种矛盾一直到今天都无法解决,如何将对外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兼容”起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个“兼容”问题不是单纯从经济层面上而是要从国家体制层面上加以解决。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将是“国家虽大,兼容乃小”。
因此,温总理这次说到了兼容,相信他是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