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煤炭行业要实现“大变脸”

2007-01-25 09:29:56    

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中将全国分为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开始了对煤炭行业的区域控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重点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整合中小型煤矿” 的规划将带来一次煤炭行业的“大变脸”……

 

煤炭地理学的“三区”划分

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将全国划分为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并提出全国煤炭布局原则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调入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四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给区包括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规划将以往作为后备区的西部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变为煤炭自给区,宁夏进入煤炭调出区,浙江、广东煤矿则被要求尽快退出市场。其中煤炭主要调出区中的晋陕蒙宁区,新建煤矿准入门槛提高至120万吨/年。

  目前,中国总体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但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仍将集中在晋陕蒙宁煤炭主产地区,水资源短缺限制着该地区煤炭加工转化规模,“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将加大。 

根据规划,2010年,煤炭调入区产量8.66亿吨,比2005年增加0.22亿吨,占全国增量的5.6%;煤炭调出区的晋陕蒙宁区产量13.15亿吨,比2005年增加3.25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2%;煤炭自给区产量4.19亿吨,比2005年增加0.48亿吨,占全国增量的12.2%.

之前在行业内已经有了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大致划分方法,现在政府首次将这种划分方式上升到政策层面,最新制作的“煤炭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国家开始在宏观政策、重点企业之外,加强了对煤炭行业的区域控制,这是李荣融表示要加强对煤炭行业的控制后一个最重要的中央控制手段,并将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行业巨头开始“大跃进”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另一重点是鼓励煤炭巨头“大跃进”,国家发改委表示,将重点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整合中小型煤矿,引导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将占全国的50%以上。而截至目前,国内只有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2个——神华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7个,还远未达到“十一五”目标,1000万吨级以上企业煤炭总量仅占全国的30%

这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煤炭行业将出现兼并重组的大潮,而且将由政策主导这股浪潮。这方面的政策讯号现在已非常明确,此前,在多次的《规划》初稿讨论过程中已有定调。

此外,将来煤炭集团的发展趋势是跨区域企业集团,并且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主要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现在的神华集团,形成集煤炭、电力、化工、铁路、港口和运输等综合经营的大型能源集团。

从具体实施看,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的重点区域是晋陕蒙宁、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将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内外部优势条件,兼并联合区域内中小型煤矿,加快发展坑口电厂,以神骅铁路、大秦铁路和拟规划建设的输煤铁路为纽带,加强与铁路沿线电厂联营,参与铁路、港口的建设和股份制改造,形成煤炭、电力、化工、铁路和港口运输等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小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三分之一,但死亡人数占三分之二。因此,国家将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小煤矿。按照《规划》确定的产能,煤炭产量在“十一五”末要控制在26亿吨,其中:大型煤矿产量14.5亿吨,比重占56%;中型煤矿产量4.5亿吨,比重占17%;小型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处,产量控制在7亿吨以内,比重占27%。。

 

加速完成行业整合大计时机已到

在前一个五年规划中,由于政府对煤炭需求量预测失误,认为当时的煤炭产量已经足够供应,并撤销了煤炭部,导致2001年到2005年间,煤炭需求大幅上涨时,煤炭产量供应不上,而大批小煤窑上马,市场需求刺激大小煤窑超负荷生产,安全问题凸现。

此次《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预测,电力、钢铁工业用煤继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用煤基本维持不变,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并且指出,2010年煤炭生产总量将控制在26亿吨,显然已经符合市场趋势,更加合理。

2007年,煤炭行业已经进入了供求平衡的拐点,这将使得煤窑主暴富的时代成为过去,更重要的是停滞了几年的煤炭行业集中整合的大调整要加速完成,从散乱的现在到三年后高度集中的未来,中间以惊人速度发生的将是煤炭行业的“大变脸”。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