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洲战略透着儒家文化的背景
2007-02-08 09:42:38
在2007年年初,中国再度领先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选择在年初进行他就任以来的第三次非洲访问,行程十天,到达八个非洲国家,范围覆盖了整个非洲地区的各个战略要点。对此西方政界纷纷给予重点关注,同时也反思自己的对非政策。在非洲朋友看来,中国在用儒家文化指引着中非关系的发展……
中非关系在中国国家战略中明显靠前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月7号抵达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开始为期10天的非洲之行。除了南非以外,胡锦涛还访问喀麦隆、苏丹、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和塞舌尔。这是胡锦涛自2003年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三次非洲之行,也是他在不到一年之内第二次访问非洲。去年是中国官方津津乐道的“非洲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先后出访了非洲,非洲各国政要更是频繁出入北京。去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无疑把双方的高层往来推向高潮,将近50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北京,商讨与北京的合作规划。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按惯例在年初对非洲7国进行了访问。
大量事实和数据说明了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不只局限在经贸方面,而是涉及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比如说,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中非在经贸方面的合作进步外,中国计划为非洲培训1万5千到2万名学生和专业人员;设立了50亿美元的发展基金,资助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计划到2009年把非洲进口到中国的免税商品由190种提高到440种;在非洲农村地区援建100所学校,并把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数目提高了一倍;计划在非洲援建10所医院、30所防治疟疾的诊所,并捐助数千万美元,购买治疗传染病的药品。这些庞大的规划说明中国政府高层对非洲的战略考量是长期的、全面的。
中国赢得非洲尊重靠的是合谐外交和不对称政策
中国近几年在非洲取得的成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尤其是欧洲震惊。对欧洲而言,非洲是他们不能遗忘的地方。至今欧洲的许多国家与非洲在语言和文化上保留着紧密的联系,历史上非洲的许多地区都曾经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或者属国。但是这种看似紧密的关系,在中国的和谐外交和不对称发展政策面前似乎都显得非常无力,中国用四量搏千斤的手法获得了非洲的青睐。
中国加快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关系,当然有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在原料和市场方面的需求。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七年翻一番。不过这一经济奇迹不仅给世界市场带来了大量产品,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因此,保证足够的能源供应在中国的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2004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宣布要加强与原料丰富的非洲的关系。但是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与非洲大陆的众多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令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和全球事务发挥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这要远比经济利益重要的。
西方在惊讶于这一现象的同时也加大对于中国非洲政策的批评,比如说指责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很像当年黑暗的殖民时代:非洲出口原料,特别是原油以及未经加工的金属。然后再从中国进口消费品,例如服装、塑料产品、或者电器。长期而言,非洲面临着陷入原料陷阱的危险。自己加工原料会变得越来越难。还有指责中国与苏丹等政权进行合作。那些政权的人权政策以及政治体系对西方而言无法接受。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合作也是一个例子。津巴布韦的政治体系受到了欧盟的谴责。
事实上,对于非洲国家来讲,中国带来最大的利益不仅是与他们在经济领域的交往,更多的是以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为基础的国家之间的交往。这也是中国和谐外交的一个核心内容,而这种不对称性发展国家间关系的政策,正是西方社会不接受和不能去做的。这样的立场受到非洲执政者的欢迎并不令人奇怪。中国在提供贷款的同时并不要求非洲政府改善政策或者加强民众对政治的参与。这对非洲执政者而言更加方便。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言时,就支持中国的立场。他当时说:“西方统治阶层傲慢无理,骄傲自大。他们不了解我们的处境。他们干涉别国内政。而中国只是与我们做生意。你代表你的国家,他代表他的利益。然后大家一起做生意。”
中国用儒家的和谐文化推翻“新殖民主义”的质疑
有西方国家把中国的非洲战略被批评为“新殖民主义”,而中国坚决予以否认。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起对于非洲国家采取的就是一种国际共产主义无条件支援非洲发展的态度,那个时候的中非关系折射上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色彩。而今,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仅部分继续了这一良好的传统,还利用中国当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中国本身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将这种战略给予了发挥。
这一轮的中非关系发展,除了传统的无条件援助和经贸合作的发展之外,还带有中非文化交融的特点。中国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逐步地向非洲大陆传播,建立了多个孔子学院。儒家的和文化,讲究和谐发展的精髓正是与今天中国构建和谐的国家整体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对非洲坚持包括互不干涉内政等在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往往被西方曲解为:不主持正义,不维护民主价值观,纵容非洲暴政等等。事实上,这正是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也是中国几千年发展而不散的关键之一。事实已经证明了西方强行推行自己那一套东西是不实用,没有市场的,所谓的“拯救世界”只会让其它国家陷入更加痛苦之中。正是看到这一点,中国推行的不对称性发展战略才会起到出奇的效果,推翻了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