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什么仍旧是8%

2007-03-07 09:19:3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07年经济增长提出的预期目标,仍然是过去两年提出的8%左右,但众所周知近年来的经济实际增长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为什么今年中央还是如此“不顾实情”,分析认为,8%的预期目标,主要是向社会传递政府的意图……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少有的连续四年两位数加速增长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07年经济增长提出的预期目标,仍然是过去两年提出的8%左右。分析认为,经过连续四年高增长,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国家有更多的财力用于“三农”、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但经济运行一直绷得较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目前国家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这说明在综合国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后,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经济增长消耗上去,经济增长要讲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相匹配。但我国人均GDP位于世界100位后,社会事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必须保持一定的、较快的增长速度,做到“好中求快”。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往往高于政府提出的预期目标好几个百分点。例如,2006年和2005年的预期目标都是8%左右,但实际增长10.7%10.4%2004年和2003年预期目标都是7%左右,但实际增长10.1%10%

但政府主要作用是平抑经济波动,政府预期若是高了,就更容易被层层加码。8%的预期目标,主要是向社会传递政府的意图。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提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综合考虑了需要和可能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

 

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统计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2003年的13.6万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万亿元,政府财政收入从2.2万亿元增长到超过3.9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8472元、2622元增长到11759元和3587元。很多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过去几年间,国家为改善“三农”问题、建立基本社会保障网络、发展教育事业,投入了巨额资金,而正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增收,使得这些我们过去长期想做而一直没有做到的,如今可以变成现实。

 统计显示,仅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增加了1162万和1954万。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了4个和2.3个百分点。经济高增长对社会稳定和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很多好处和实惠。在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带动下,200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184万,创15年来最高,登记失业率出现了0.1个百分点的下降。随着地方政府财力的增强,各地纷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但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还位居世界第100名之后,各项社会事业基础非常薄弱,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各种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但是要建立在质量提高、消耗减少的前提下,也就是中央提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粗放增长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更加尖锐

 

近年来,在为经济高增长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不平衡问题。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最突出的就是节能降耗问题。节能降耗不仅是某个方面的具体指标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的一种标志,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问题。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突出问题。根据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加速时期,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迅速膨胀,全国能耗总量增速连续两年超过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即便是2006年单位GDP能耗出现三年来首度下降,全国还是消耗了24.5亿吨标准煤、4.5亿吨钢材。能耗高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拉动,是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问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2004年为40.7%、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转变,眼前的经济增长,将来弥补环境破坏可能还不够用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污染环境重。经济增长越快,造成的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越发不均衡问题,也值得注意。当前各地区、各阶层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差别越来越大,这都需要政府加以调控。

 

抓住时机调整结构实现“又好又快”

 

分析认为,应当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势头好、政府财力强的时机,抓紧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抓紧补长社会事业的“短腿”,更加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在当前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同时,要抓住时机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表示,这已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质量提高的战略任务。目前,国务院已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现在任务是抓紧细化和贯彻落实。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要注意解决,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国际收支不平衡造成的资金过剩,这需要进一步收回流动性;对投资要进行适当调控,既要防止反弹,也要保持适当增长;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偏快,需要注意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

民生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非常人性。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有足够的财力来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认识和态度问题。中央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已经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这种调整蕴涵着经济社会政策和理念的重大转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