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节能减排任务没有退路
2007-03-09 09:46:22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06年的工作,坦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一些缺点和不足。其中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报告更明确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国务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并在“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这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
去年指标未能达到的三大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能耗过高,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这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能耗居高不下,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艰巨性。结构调整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必然加大降低能耗的难度。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难降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增速仍慢于工业,而能耗高的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又有所上升。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基本环节。让GDP变绿、让产业变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2、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力还没有退出市场。能源消费的高增长说明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继续,压缩高耗能产业取得的成效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以大量的资源耗费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我们已迈入了信息工业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要有更大的提高,必须考虑世界分工的问题,产品设计、研发的低耗能问题,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淘汰落后的生产力。
3、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过程。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刚性不足,在执行环节没有受到充分的监督,以致打了折扣。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面对严峻的节能形势,政府把节能放在经济工作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提出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高。随着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的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投入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中国节能降耗的成效将会更加明显。
实现节能减排 必须痛下决心
分析认为,环保指标不仅应该和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而且应该作为硬性指标来考核地方官员,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海南政府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问责体系”,组织部门也把节能降耗、生态环保对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我们的“问责制”有很多种,比如通报、黄牌警告等,今年卫留成书记提出,要把过去“政府问责制”上升为“省委和政府联合下发的对干部考核的问责制”,这样“问责制”会更有力度。
分析认为,在2006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前提下,使连续几年上升的单位GDP能耗突然出现“急转弯”难度很大;而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是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结构比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也成为节能减排预期目标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而节能投入、技术改造、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等的完善和政策效应显现确实也需要一个过程。中央政府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这项工作确实需要循序渐进,但如果各级政府、各个行业能够切切实实地把已经分解的各项指标落实到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十一五”开局之年节能减排目标未能实现,与各级地方政府执行不力有很大关系……对当前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这项任务确实十分艰巨,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去年节能减排指标下达后,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未同步出台,许多地方政府抱着“边干边看”的心态……
节能减排,虽然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就没有实现既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但正如总理坚定而恳切的话,"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从上到下,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决战2007,让这个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成为现实。
今年整治措施严厉 实施规模空前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同时,我们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2006年主要任务时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尽管上一年的节能减排指标未能完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年,各地区各部门为实现这一目标也的确出台了相当多的措施,力度也特别大,整体规模空前。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国能源形势的压力。目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已被严重低估;其次,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又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同时,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让资源价格改革显得迫在眉睫。当前价格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价格能真正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合理配置资源。
“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启动了被专家称为“连坐”的“区域限批”政策,这项新措施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个地区的环保治理任务没有完成,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这一地区所有的新建项目。随着82个环境严重违法项目的被处罚,国家环保总局依法对唐山市、莱芜市、六盘水市和吕梁市首次启动了“区域限批”政策,并提出对未按期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和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地区或行业等都将采取“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政策。
除此以外,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包括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2006年,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也开始实施,同时还将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省份,中央政府与各地政府和主要企业分别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