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纸协议书送达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课题组,中国医改最新一套方案,即第7套方案又挤进了原本6名“选手”竞逐的跑道中。在医疗改革方案即将确定的前夕,第7套方案的突然出现,其背景耐人寻味,这似乎预示了各方在医改思路上的争议态势日趋加剧,原来规定的医改时间表面临延期的可能……
北师大方案紧急亮相
北京师范大学某课题组是与国家医改协调小组的组长单位发改委和卫生部共同签署的协议,因此成为第7套医改方案的独立提交机构。据称,“北师大版的医改方案应该说是一种低花费、高效率、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方案。”第7套方案主张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代表患者成为强有力的谈判者,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患者不需要向医疗机构直接付钱,而是向政府购买医疗保险,政府再依据参保人数购买医疗服务,有别于目前依据患者人数或病种及医疗项目的数量付费的方式。
第7套方案的特点在于:政府支付的固定医保“人头费”,决定了医疗机构只能靠固定的医保收入生存,医生们将自觉选择疗效最高、成本最低的治疗路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与现在医院都“盼着患者盈门”的情形不同,在第7套方案中,医疗单位将尽量保证“患者不登门或少登门”。这意味着他们平时必须经常下到社区,主动帮助老百姓解决健康问题。所以,这套方案对于解决看病贵、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公众健康都能够进行正向引导。
第7套方案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国家财政的负担并不重:测算下来,整个医改总费用不需要此前卫生部医改课题组估计的2000多亿元,而只需1000多亿元。
方案博弈进入冲刺阶段
究竟是什么背景让第7套方案如此快速地出台呢?据称是“前6家独立机构中,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麦肯锡的具体思路尚在形成中,目前还不明朗。另外3家思路似乎相近,这有些不寻常。所以,在医改方案交卷前夕,有关部门紧急增加第7家独立机构,是想‘稀释’过于‘扎堆’的医改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以及复旦大学3家思路相近的独立机构与北师大在“医保筹资必须由政府主导”的问题上具有共识,但在其他方面则分歧颇大。例如,3家机构都明确主张政府必须坚持对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拒绝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而非全民医保制度,不同意建立医疗服务的购买机制,坚持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基层医疗机构的所有收费都交给管理部门,再由管理部门经考核向下分配)等。
随着逼近4月中旬“医改交卷期限”,各部委都开始加紧制定更为详细的医改思路。卫生部曾在2006年对外发布9个课题,目前都临近结题。参与卫生部这9大课题的部门除了卫生部下属的信息中心和卫生经济研究所外,还有不少“外脑”,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共卫学院、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等。这些课题承担单位将围绕卫生部的医改思路,提供更加周密的调研论证。
部委态度成为决定医改方向的关键因素
一位麦肯锡的项目经理透露,从去年中国传出医改信号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委托麦肯锡调查中国医疗机构的投资潜力,但海外客户在获得调查报告后,几乎很少与中国医疗单位进行实质性接触,更不用说洽谈投资。
目前有三大阻力挡在医疗机构改制的道路上,一是一些行政部门不愿放弃既管医院又办医院的局面,二是一些卫生系统职工担心吃不上大锅饭,三是行政部门舍不得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医疗机构是以往医疗改革的受益者,所以,如果改革导致压力增大、利益减少,那么医疗机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动力。此外,在未来,除了医院改制,还有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化推进问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权利分配问题等等,都是医改讨论渐渐深入时必然遭遇的争论焦点。新医改,注定给各种各样的资本带来期待和彷徨。
行政部门在观念上的根本分歧在医改讨论中显露无遗。在医改方案设计的“赛道”上,财政部也正加紧厉兵秣马。财政部社保司一位官员透露,作为医改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财政部正在酝酿财政部的医改思路。该思路对于“购买医疗服务”以及“市场化的模式”高度认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甘落后,3月底,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出任会长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应时”成立。这家民间机构实质上是社保部的医改“智囊机构”,他们将从医保的专业角度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提出医改建议。
未来能够被政府接受的医改方案,必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争议最小、花费最少、可操作性最强的才会被优先采纳。所以,真正的争论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医改方案被公示出来之后。届时,各部委的意见会争相渗透到新医改方案中,部际的争抢会愈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