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题材考验国人心态

2007-04-20 09:42:30    

颁发给美国成就卓越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单位的第91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17日揭晓,《华尔街日报》凭借关于中国经济的系列报道获得最佳国际报道奖。这是继去年《纽约时报》一组有关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报道获奖之后,中国报道连续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对于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事件,我们该以何种眼光看待呢?……

中国题材成为国际新闻人中的“香饽饽”

普利策奖的评选,更多地关注事件的重要性和速度。当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到如今的势头,很快将超过德国或者正在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强国的时候,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颁发给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重要原因是“重要性”。环顾世界的经济事件,很难找出比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更加重要的题材。

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题材的时候更多的是“批判者”、“审视者”。只要没有重大的事实扭曲、基本经济数据的篡改等问题,这个报道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扭曲事实的报道也很难获得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奖。

获奖报道这样描述《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工作价值:“这些记者在过去的几年中,关注由于政府政策和制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带来的生态混乱,对中国资本扩张所带来的从社会不公到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一针见血。

例如工厂排出的污水和毒气对中国空气与河流造成污染,伤害当地村民的身心健康和灭绝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而中央政府被这种高速发展所控制;中央政府还通过人造卫星侦察地方政府,结果发现为了经济发展而无视中央法令的行为是全国性的。”

 

系列报道触及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

获奖文章共有10篇。浏览《华尔街日报》的十篇获奖文章可以发现,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探讨中国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些文章都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切入,揭示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记录的是甘肃省新寺村一家制造铅锭的工厂生产10年造成村民体内铅含量超标的事件。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介绍了瑞士人弗鲁格被中国人王丁所从事的保护白鳍豚的事业所感染,自己也率领科考队拯救白鳍豚的故事。《中国赤脚医生打响环境保卫战》记录的是五年以来福建省屏南县乡村医生张长建和当地村民一起保卫当地环境的故事。

中国百姓最关心的“房”和“车”两大话题在获奖文章中均有涉及。《买房难──中国中产阶层的心声》采访了多个在困惑中挣扎的中国买房人,揭示了中国房价持续飞涨背后的隐忧。文章中说,“让人更加难辨对错的是:中国缺乏常见的许多详细的房屋统计数据,如空置率、待售房屋和二手房屋价格,等等。数据的匮乏会令可能的买家在遇到花言巧语的推销时上当,也会令开发商自己无从了解供大于求的程度。”

《中国汽车业发展令决策层喜忧参半》认为,“中国汽车业的兴起给努力跻身现代消费社会行列的中国带来了一个需要小心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汽车业的发展改善了中国13亿人的生活水平,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它也对控制污染和石油消耗提出了要求。”

另一篇探讨中国改革的综述文章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民众摆脱了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生活。与1978年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相比,普通人的收入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改革之后,以往大多数中国人享有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基本保障体系也不复存在了,医疗、教育和养老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要靠人们自己去解决。文章提到,中国政府表示,其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为此,中央承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打击腐败、加强环保。

以开放心态面对外界评论

其实,《华尔街日报》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民众以及人大代表所关注的问题。在今年结束的“两会”上,环境污染、经济体制等问题都被代表们纷纷提出讨论并解决。

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为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的同时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打工人员福利保障不到位,工资低,以及由此引发的“民工荒”。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毋庸置疑的,导致像长江水质严重污染的现场屡出不止。这些对“公众利益”的侵犯,应该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能够获奖,和其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分不开,普利策奖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公平与正义,而《华尔街日报》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价值诉求。相比之下,国内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有“职能”的,会有许多正面的报道,报道的角度和立场以及报道的深度就显得单一和不足了。但在西方媒体中很难看到正面,他们的新闻是一种“乌鸦文化”。尽管西方与中国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也一定程度会体现在新闻上,但这并应该成为妨碍我们通过他们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问题,至少国外媒体对待工作的执着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一种开放心态去面对和借鉴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事件的视角,这才是一个和平崛起大国的正确的国民心态。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