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齐访华有助中德关系走出低谷

2007-11-30 09:40:56    

27日,入主爱丽舍宫仅半年之后的萨科齐结束了他的“中国之旅”。这位法国新总统的此次访华之旅不仅成为了其政治生涯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将是中法两国新时期紧密合作的一个“新起点”。同时我们也要更要着眼于其离开中国后的实际行动……

中法企业签订上百亿欧元订单

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谈后,共同参与了关于环保、核能、民用航空、通信、教育、医疗卫生、投资、城市规划等方面合作的超过20个文件的签署仪式。萨科齐称,签署的这些交易价值约200亿欧元,这些协议的总价值已超过了此前媒体的预测。

空客拿下116亿欧元大单

中法26日签署了关于中国购买160架空中客车飞机的协议。空中客车的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加卢瓦称,160架飞机的订单应当会在年底前确认,其中包括110架单通道A320飞机和50架双通道A330飞机。

空中客车称,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与其签署了订购150架飞机的协议,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与其签署了购买10架A330-200飞机的协议。参与谈判的人士透露,谈判相当持久,甚至直到正午前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前一刻才结束。

此外,中国还同意购买空中客车A350项目的5%的风险共担权益。该项目总投资为100亿美元,空中客车试图用该机型与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87梦幻客机争夺增长迅速的中型客机市场。空中客车公司还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签署了关于建立合资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的框架协议。

2006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访华时,法国也向中国出售了150架空中客车A320飞机。

核能合作破纪录

法国国有核能公司阿海珐集团也和广东核电集团签署了价值80亿欧元的民用核能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向中国出售两个先进的新一代欧洲压水核反应堆(EPR)及配套使用15年的核燃料和一切服务。继芬兰与法国之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新一代EPR核反应堆的国家。

该协议包括四个主要合同。阿海珐表示,这桩合同的价值创下全球核工业的纪录。“这是一个纪录。在民用核工业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巨量的交易。这两个核反应堆是第三代的,它们总的发电量能够达到3300甚至3400兆瓦的发电量。”公司首席执行官罗薇中女士在签约仪式后说。她还称,为了保护法国少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要求中国部分支付欧元。

阿海珐称,合同还要求其在2026年前向中国提供与反应堆配套的核燃料。反应堆将于2013年到2014年在广东台山建造。阿海珐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还签署了一项协议,广东核电集团同意购买阿海珐旗下铀矿石公司UraMin35%的产量。此外,阿海珐还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同意成立锆矿石合资公司。

另法国电力公司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还签署了建立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的合资经营合同。根据合同,双方将合资建设、运营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法国电力公司将拥有30%的股份。装机容量为两台170万千瓦的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将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技术建设,预计2009年开工建设,2013年底或2014年初投产运行。法国电力集团是全球知名的能源集团、世界最大的核电业主和运营企业。

萨科齐说,中法双方还同意探索在核回收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共同建造一座价值150亿欧元的核回收工厂。爱丽舍宫发言人大卫-马提侬说:“还有大约150亿欧元开发阿海珐回收工厂的潜在合同,该公司正尝试根据海牙规定开采铀矿和限制核废弃。”马提侬说:“这是一个发起共同研究的决定。这些合同会产生成果,它们很有把握,关系到未来两三年。”

德国有点“酸”

法国总统萨科齐此次访华,将在“特殊时刻”给西方作什么样的“表率”,这引发的议论颇为复杂。所谓“特殊时刻”,是指中德两国近来由于德国女总理的“人权外交”反目,而欧洲大国领导人不久前又纷纷前往美国“朝圣”,表现出少有的亲热。萨科齐是中共十七大以后访华的第一位西方大国领导人。萨科齐被多数观察家看好要继续推动中法关系前进,德国媒体则不安地宣称萨科齐要乘“德国之危”,取代上世纪90年代中法因对台军售闹僵,德国与中国“拥抱”获得的地位。
与他国媒体的冷静分析不同,德国大多数媒体心里有点酸。德国《世界报》25日以“中国分化德法”为题写道,20世纪90年代初受法国对台军售影响,中法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中国趁机拥抱德国;现在,默克尔接见达赖后,中国开始打“法国牌”,法国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新朋友”。德国与法国的角色正好对调。

德国《经济周刊》23日说,法国正利用中德间的不和,“乘人之危”展开魅力外交,发起中国攻势。萨科齐千里迢迢访问中国,就是想在中国签署一系列合作合同,如运输及能源方面的项目,本来这些领域一直是德国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因为两国关系紧张而很可能落到法国人手里。

德国国家电视台24日注意到,萨科齐“回到希拉克的足迹”,在中德关系遇冷之际,萨科齐将会“复制”希拉克的路线,博得北京的好感。中国可以以此警告西方,它可以使它们内斗从而赢得最好的合同,获得技术转让。现在看来,德国成了“三角关系”真正的输家。

德国《商报》24日的分析则认为萨科齐有“两副面孔”。他在选战时承诺将人权作为外交主轴,上任后显然改弦更张,与希拉克一样利用访问北京贯彻法国企业的利益。但该报预测,萨科齐会在北京顺便帮默克尔缓解德中矛盾。

萨科齐访华有助修复受损的中德关系

相对于萨科齐的灵活,默克尔会否继续在“一棵树上吊死”乎?近期看,还是会的!但把眼光稍放长远点,是不会的,至少她会调整对华政策。甭说今天的世界事务已不能缺少中国人的参与、配合及协同,就说中国经济的蛋糕之丰厚,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大国有定力长期不受诱惑?事实上,德国媒体的“酸”劲和其国内的反对声音已经说明了问题。

而对于德国“醋”意十足的评论:“中德关系的倒退,让法国钻了个空子,中国此番必定会优待萨科齐,以便让默克尔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多么糊涂的错误。”这种观点,听似有理,但以大局而论,此时的德国,理应对法国心存感激才对。

法国和德国都是欧盟的主导国之一,即使英国活跃一点,形成英德法三驾马车的局面,法国仍然是中心国之一。萨科齐访华,在德国犯错的情况下,对于当前的中欧关系来说,好比一场及时雨。

从表面来看,萨科齐好像是个得利的渔翁。然而,从长远来说,法国与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有助于巩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关系,进而有助于修复受损的中德关系。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