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中国式通胀并非“紧缩银根”而是“紧缩特权”

2007-12-24 10:15:30    

 

从今年八月份以来,CPI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保持在6%以上的较高位置。面对CPI飙升,专家、媒体说“在居民可以接受的范围”。电视采访居民,被采访人表示“还行”,近似一幅 “喜迎物价上涨”的样子。央视一套和四套的节目似乎在唱对台戏,一套这里说中国居民可以承受,央视四套那边说台湾也在涨价(涨幅低于大陆),但台湾人表示“忍受不了”了。

亚博分析:“经济过热”,说到底是“人过热”。有的人乐于大热,因为能在热潮中利用既有特殊利益和渠道大获其利;而许多人在经济热中却感觉寒风刺骨,冷得咬牙打颤。中国式通涨问题,不是学术上的通涨,而是受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的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经济通涨,因此,需要采取中国式的应对措施。抑制措施无须多,控制住那些掌控了国家和社会资源的部门、国企以及特殊的小群体,冷一冷他们的贪婪热情和热力,这一条就足够了。垄断国企带头涨价,基础性的生活、生产资料和服务涨价,其他方面不涨也挺不住。国企在国际市场上油、粮价格上扬时抓紧时机赚一把,然后再以“市场国际化”为由将国内涨价归结于“国际背景”,这样国内的油粮当然要上扬,而同时国企赚钱又和民生无关,国内民众就为国企创汇付出了代价。如此情况下,发改委不批准国企涨价,国家限制国企有害国内市场的国际市场投机行为,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再加上政府收敛一下从地产房产获利的行政冲动,问题就能基本解决。国家,不该难为无奈的“小经营者”和“低级消费者”。因此“抓大放小”,把抑制对象确定到垄断者和操纵者身上,就等于扼住了通胀的咽喉。或许,在中国抑制通胀最得力的措施并非“紧缩银根”,而是“紧缩特权”。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