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携手才能共创繁荣

2008-01-16 09:56:04    

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定于1月13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政府在2008年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首脑,也是辛格总理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在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有着“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和有着“南亚大象”之称的印度必将创造出共同繁荣的景象……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这次访问主要为推动印度同中国在政治、防务、经贸、科技和文化等多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但有些意外的是,作为首相首次访华的辛格,把13日到15日这3天的访华活动都放在北京,谢绝到外地的一切参观,甚至连参观八达岭长城以及故宫这些北京当地的旅游景点,都没有被安排在日程中。

经济贸易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据印度媒体报道,经济学家出身的辛格总理对中国早就十分心仪,希望亲身感受和了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同时希望与中国领导人交流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共同探讨进一步加强双方战略互信的措施和方法,促使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实际上,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互为邻国的印度和中国,都有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早在去年前11个月,中印贸易额为342亿美元,同比增幅达54%,增速位于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首。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额比,这一数据依然相形见绌。有鉴于此,辛格可能借访华良机进一步挖掘双边贸易潜力。

本次访华,辛格出席了中国─印度经贸、投资与合作峰会。两国领导人曾将2008年双边贸易额的目标定为200亿美元,现在看来,两国经济联系远比预期要紧密得多。可以说,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潜力还很大,两国领导人为2010年确定的四百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一定会提前实现。

同时,在辛格总理访华期间,两国预期将在土地管理、住房、传统医药、铁路以及地球科学等领域签署5项谅解备忘录。辛格此访带来了40多名企业家,经贸合作会是当前中印各领域合作中的突出亮点。

文化交流借“佛面”行人事

作为此次的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除了15日,辛格要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之外,在白马寺修建印度风格佛堂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部分。实际上,不难看出,修建佛堂等于是借“佛面”来发展“人事”的一种手段。

目前,中印在洛阳白马寺建造印度风格佛殿正在顺利建设之中,其装修石料均来自印度将体现印度建筑风格。建设中的印度佛殿规划用地宽60米、长100米,加上门前广场,共约10亩。主体建筑佛殿高21米,直径24米,其上部为半球状,下部为二层结构。目前,印度佛殿的展厅、会议室和南、北长廊等外围工程的地面和内外墙石材黏贴工程基本完工。建成后,佛殿内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除安放香案等东西外,空间相对很大,他们准备请法师在此讲经,到时来拜佛的施主也能在空旷、静心的氛围下打坐诵经。

白马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佛寺,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在中印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及中印友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印度前驻华大使苏里宁曾经表示,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的修建,是新时期印中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业已存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领土争端难有任何戏剧性转变

历史上中印之间有文化交流也有不愉快的时候,尤其是目前存在的领土争端问题。众所周知,每次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访或者见面,边界问题总会成为吊起人们胃口的话题。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此前表示,中方愿与印方共同努力,尽早找到一个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框架。辛格也曾说,“中印关系正处在非常好的时期,复杂的边界谈判目前也进展顺利。”实际上,目前双方在边界问题上都表现了积极态势。但中印边界问题非常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双方都要有足够的耐心。

或许正是不想给外界留下更多想像空间,印度外长慕克吉在辛格访问前“对外放话”,不要指望辛格访华会导致中印边界谈判出现“任何戏剧性的转变”。印度总理办公室人士也表示,“辛格访华期间,中印将会签订各种类型的协议,但是不要期待在边界问题上会有实质成果。”不过据印度媒体报道,中印双方仍然决定,由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领衔的第12轮特别代表谈判,将在辛格访华期间举行。

“龙象携手”而非“龙象之争”才是时代的趋势

随着印度经济发展美誉度的提高和国际舞台能见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印度象”正在以铿锵坚实的步履在崛起的道路上快速行进,任何看低和忽视印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是尽量多地看到印度的长处,敢于并善于向印度学习。

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印度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性的国家。把印度视为“四性合一”的国家来看待,即印度兼具大国、邻国、发展中国家和多边舞台重要角色的性质,而这些特性又与中国外交的四大支柱——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完全吻合。中印是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的力量。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尊重两国人民感情的方针,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以便真正体现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印度国内尽管还存在一些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而且不时出现一些炒作“中国潜在威胁”的杂音,但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双方交往迅速增多,印度主流社会对华认知已经和正在发生积极而明显的变化。从政府高官到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力主加强同中国的关系。前不久,辛格总理号召印度国民人人应该“捧读”温家宝总理在在新加坡所作的“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先生就说过,“印度在许多方面认同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取得的成就”,“在我们的政府机构进行政治研讨时,中国常常被当作一个明显进步的范例提起”。

在回答如何看待中印关系时,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印中两国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要相互学习”。印度商工部长卡迈勒纳特则表示,“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印度对中国,而我更喜欢说印度和中国。”以上种种说法,充分说明印度对开展中印双边合作的迫切愿望和积极态度。

回眸历史,再来观照当代的现实,即可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中印双方政治上的合作性高于冲突性,经济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文化上的关联性多于排斥性,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许多共识。当前两国战略界都在反思过去的历史。反思的结果是,只有友好相处,加强合作,才符合两国的最大利益。这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印关系才得以不断升温。

加强中印两国的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印度的高级官员首创了一个新词——“中印合体”(Chindia),概念有待商榷,但无疑表明对双边关系的深切期待。如果中印两国能够超越历史短暂的恩怨,走出“安全的困境”,继续真诚地开展战略对话,不断充实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人口大国的影响力、经济贸易的融合力和悠久文明的感召力,必然会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更大影响,做出更大贡献。

在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中印没有理由不发展良好的睦邻合作关系。尽管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可以期待,随着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人文及防务交流的日益加强,有着“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和有着“南亚大象”之称的印度必将创造出共同繁荣的景象。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