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头道令牌”拉起08宏调大幕
2008-01-18 10:23:18
中国央行16日亮出今年货币政策“头道令牌”,决定自1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5%。这是自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之后,22年来新高。而就在15日,国家发改委也开始对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一时间,2008年的宏观调控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依然不是尽头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央行十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力度被认为在全世界央行宏观调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已定调“从紧”,央行将以何种举动开始今年的货币政策调控,一直广受瞩目。
对于此次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央行官方表态称,此举是为了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有专家认为,央行今年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次将低于去年。但就目前为止,加息、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仍是政府主要的货币调控手段。
就在15日,针对2008年中国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汇丰和雷曼兄弟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国际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在京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今年中国货币政策定调“从紧”,但货币当局对该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会主要通过管理流动性来实现,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350个基点至18%,但利率水平则有望保持不变。其理由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在2008年,中国全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将会六年来首次低于10%,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二是,2008年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会在第二季度开始明显回落,随着食品供应逐步恢复正常,通货膨胀会从2007年的4.8%降到2008年的3.8%。同时,受次贷危机下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出口的增长减速将会使中国经济在明年下半年明显减缓,中国国内产能过剩的现象将凸显。此外,报告还强调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部门可能会因此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利润增长的放缓可能会影响到市盈率很高的股票,迫使市场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整。另一方面,2007年的频繁加息已增大了许多家庭偿还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负担,这也有可能引起银行坏账率的上升。
而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不过,他预计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9%而不仅仅是18%。同时,受美联储降息影响,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不过上半年央行最多加息27个基点,人民币汇率全年升幅将在7%左右。
姑且不论这两家的预测有何偏颇之处,但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预测至少给我们提个醒: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仍有不小的空间,各方要有个思想准备!
对于,15日发改委的行政性强制手段干预物价上涨问题,官方是这样表态的:此次政府干预物价上涨,是合法合理的,也是临时的、辅助的。国务院批准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必要性在于:一是部分重要商品价格已经明显上涨,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二是一些企业趁机哄抬价格,推动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三是不合理涨价已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在群众对价格上涨反映强烈的情况下,个别小报小刊热衷于炒作涨价题材,渲染涨价气氛,严重影响社会心理预期。为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经国务院批准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08年宏观调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两天之内,宏观调控连续的大手笔呢?其实,这不得不从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态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8年宏观调控基调,旨在呵护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概括来说,2008年的宏观调控将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它们的协调配合见证了中国宏观调控的方向。近十年的宏观调控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1年,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双扩张”,成功抗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民经济逐渐走出了通货紧缩的形势;2004年到2006年,财政货币政策是“双稳健”,保持了我国经济的高增长;2007年以来到现在,财政货币政策变为一稳一紧,货币政策转向从紧。
控总量:不能仅仅是货币的事
货币政策是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盘点2007年从紧政策的内容: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9%提高到14.5%;六次提高基准利率;贷款的增量为3.62万亿,增长率是16.1%;人民币年初时是7.8元兑1美元,到年底是7.3元,人民币兑美元升值6.9%。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这些政策都是从紧的政策。
但是,除了货币政策在进行总量控制、抑制结构性通货膨胀外,“控总量”还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长率,按“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8%,年度不超过9%,而2007年可能达到11%;二是CPI,2007年预定目标是3%,可实际情况是全年增长在4%以上,最高月份达到了6.9%;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原定增长控制在20%左右,可全年实际达到了26%。这三个方面的总量控制在2007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也是2008年调控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控总量”还应特别注意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2007年外汇储备增加4000亿元美元,贸易顺差是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多,而美元又贬值,要采取措施,抑制出口,减少顺差。去年以来,财政部在出口退税、关税、加工贸易等政策上进行调整,特别是限制了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鼓励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意在调节国际收支的总量平衡。
稳物价:行政干预成主角
2007年的价格上涨压力加大,2008年“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务艰巨。按照国家发改委一贯的说法,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价格总水平较快上升的主要因素。加之国内外各方面矛盾积累和供需关系调整的结果,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但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物资供应充足、国家财力充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通过努力,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具体措施是:一是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二是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依法加强对粮、油、肉、禽、蛋、饲料、液化气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管工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及时解除临时干预措施。三是对未列入申报和备案范围的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四是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很显然,15日的措施,不过是这整个部署的一个主要环节而已。下一步,针对将重点打击价格违法活动和监管未列入范围的其他生活必须品。
调结构:财政担纲重在扩大内需
从经济结构这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连续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生产要素价格一直被严重扭曲。一些重要的资源如水、电、油的价格没有完全实行市场化的运作。虽然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很高,但是这些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也使我们出口价格较低,这一现象必须慢慢扭转过来。二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长期不协调,应大力推动消费,拉动内需。从结构来讲,原来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大幅增加,带动投资产品的价格显著上涨,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直接产生相互需求,这个并不依赖居民消费的产业链,形成了长期以来的投资过快增长。
基于此,财政政策继续着力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但应该看到,目前财政支持三农、改善民生、支持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同时,财政对拉动内需还要进行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对社会发展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加大中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的资助;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居民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事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今年,还有很多政策会出台,特别是改善居民收入状况、缩小贫富差距方面。
促平衡:货币、财政要分层次
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宏观经济运行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层次是不相同的,供应的控制有更直接的宏观经济意义,所以在确保货币供应量合适的前提下,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在资金上相互支持。
货币政策应该致力于创造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货币环境。对于短期的经济波动,应该采用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应仔细分辨造成波动的因素的性质,分辨出经济的波动究竟是实体性的还是货币性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同时应注意调控的艺术。
财政政策应当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注重在加强教育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改善经济结构、保护资源环境等,致力于培养那些使得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因素。
但无论是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一方面所有的调控政策,其有效性均决定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另一方面,任何政策调控都应有利于市场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抑制甚至破坏市场自调节功能的政策调控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