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次债危机,当以银行家祭旗
2008-01-21 10:14:12
目前,市场与境外股市的联动性逐渐加强,经常是美股大跌,进而港股下跌,接着A股也暴跌。1月16-17日,这种场面再次重演。短短两个交易日,沪指暴跌近300点,黑色星期四惊魂大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A股的大幅波动,显然不仅仅是美国股市打喷嚏、A股就会感冒的简单逻辑……
A股黑色星期四次债危机是主凶
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这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次级债危机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恐慌,而在股市中充分宣泄了出来。但是, A股的大幅波动,显然不仅仅是美国股市打喷嚏、A股就会感冒的简单逻辑。事实上,近几日A股市场表现疲软,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首先,次级债危机的蔓延很可能使美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这使我们的出口必然遭受更大影响。2008年,由于全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内密集出台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出口以及优化贸易结构的多项政策,人们一直预计出口增长会有所下降。现在,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走弱,考虑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重要性,那么很可能发生出口需求的较大下降。这不仅对国内相关产业的盈利能力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宏观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加大了国内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应该说,这是国内投资者最担忧的。
其次,在实际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等“热钱”涌入,也使境内股市与境外的联系更加密切。其中,除了如QFII等经由合法途径进入的资本之外,还有大量通过非法和地下通道进入的资金。这些“热钱”主要追逐的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以及以房地产代表的非金融资产。由于这些境外资本往往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投资,因此其投资行为容易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也加深了A股市场与境外经济金融走势的联系。
但事实上,15日A股已有了调整迹象,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者对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忧虑。对2008年宏观调控,市场最担心的是计划性手段的不确定性。此前人们预期的,是政府将更多运用信贷控制工具来干预经济,但近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各种价格管制政策的连续出台。这种行政计划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立竿见影,但对投资者心理却是一个打击,因为其提高了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使微观企业的行为难以适从。就此意义上说,A股近日表现,主要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计划类调控政策未来可能对相关行业和企业造成较大冲击。
08年A股“快牛”已经结束
可以预期,2008年股市波动将较大,这也是因为今年是股市从“快牛”到“慢牛”的过渡阶段,其间自然会对各种外部因素更敏感。之所以说“快牛”已经结束,是因为先前支撑股市暴涨的三大因素都已经弱化或不存在。一则,股权分置改革所释放的制度动能,已经逐渐消失;二则,原先推动股市持续上涨的流动性过剩,在政府从紧政策的作用下也已大大弱化;三则,作为刺激股价的基本因素,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今年也不会如去年般疯狂,而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行业盈利水平。反过来,之所以说是“慢牛”开始,是因为中国经济整体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在持续向好。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由于基本面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倾向增加等,必然会强化股市波动性。或许只有克服贪婪和恐惧的投资者,才能在此阶段更易获利。
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两不相干成国际热门话题
就在国人还在坚持“美国经济打喷嚏,世界股市就感冒”的时候,时下,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两不相干(decouple),成为热门论题。循这种思路,作最乐观估计,今年美国经济全年(四季平均)有1%的增长─经济学家称这种似有若无的增长为近衰退(near-recessionary)。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罗区诸国、日本和英国,增长虽然稍高却亦强不到哪里;然而,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以至俄罗斯的增长仍甚可观,用目前的流行话,美国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循环已分道扬镳。
金融市场上这个话题只是一厢情愿
这种观察是正确的,不过,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不仅不会分离,而是因为融合得更密切,令美国的次按风暴或由是引致的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感同身受之痛,这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必然后果。一句话,大家应该清楚体认,在经济发展层次,真的存在分离现象,道理很简单,比如美国经济“近衰退”、消费意欲逊前,对中国货需求萎缩,中国出口经济当然受挫,唯中国内销市场仍有增长(在物价管制下营商是否有利可图是另一回事),加上资本性投资不能说停就停,这等于内地经济会按照其已形成的趋势向前滑行,即使美国消费市场放缓对中国货需求下降,充其量只令中国不会如往年般飞速前进而已。
次债危机远没有见底
但金融市场国际化,意味参与此一游戏的个体和机构,都采用同一种机制(游戏规则)而且可能参与同一游戏,美国的兴衰便
有牵一发动全球的效应。去年七、八月美国次按风暴后,欧洲、英国众多大银行纷纷宣布“中招”,其中如汇丰(已宣布亏损34亿美元.下同)、德意志(32亿)、巴克莱(26亿)、皇家苏格兰(26亿)及瑞士信托(10亿,该行的管理层为蚀得最少而沾沾自喜),这些大银行可说无一??免。金融市场没有分道扬镳这回事!而就在17日,花旗爆出坏账拨备已达222,去年第四季的亏损为98.3亿。美国、欧洲和英国银行已知的亏损六、七百亿,加上快将公布业绩的日本和南韩(后者情况据知颇为严重),相信风暴过后,这些有国际视野的大银行蚀掉股东的资金,将在千亿之谱!
刹住次债危机当用银行家祭旗
银行大厦巍峨庄严、银行家一言一行俱有领袖风范,他们在经济过热时呼吁公众冷静节制、在经济冷却时出来鼓励消费刺激投资,银行家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流砥柱;可是,有谁想得到他们的错误放款政策导致无数次金融危机,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银行风潮且不去说,仅在过去三十多年,美国银行家便为美国进而世界经济带来数场摧毁力与大海啸不相伯仲的大灾难;七十年代有发展中(当时称后进)国家无法偿还利息遑论本金的债务危机(直至上世纪末尚未解决)、接有八十年代的”存贷危机”(储蓄及信贷银行连锁倒闭)、九十年代则有商业大厦危机(当年纽约市中心的商厦”租售两闲”,加拿大物业大王李察明兄弟和纽约商厦大王特朗普几乎破产),而目前则有劣质物业按揭证券化(“化妆”」后变成三A级即令人觉得永不倒闭的票据)的次按风暴。深具讽刺味道的是,银行大发其财的年头,所有利润归股东及管理层所有,可是,当其经营失败把股东资本输个七七八八甚至输清光祸延经济时,则要由政府出手打救,即其负债成为社会的损失。远的不说,这种荒谬剧在本港便曾数度公演……。银行出状况,总体经济受摧残,整体社会受冲击,政府若不以纳税人的钱注入(或收为国营),在一般人心目中,这样的政府见死不救,太不负责任,其不能讨有切肤之痛的人民的欢心,彰彰明甚,他们若无选票,便会上街示威,若有选票,极可能会把政府唾弃。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只好“有危机必相救”。
《金融时报》“镇山之宝”马丁.胡尔夫16日在其专栏论此问题,认为唯有从“诱因”上手,才能抑止银行家“制造危机”,最有效的办法是?定制度,以短期表现为支付或扣除花红的标准,这即是说,业绩佳的银行家可获巨额花红,业绩劣则要付负花红(negativebonuses,即从其经常性薪津中扣除);唯有这种令银行家盈亏与共的制度,才能阻止他们鲁莽不顾后果的冒险!
A股黑色星期四次债危机是主凶
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这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次级债危机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恐慌,而在股市中充分宣泄了出来。但是, A股的大幅波动,显然不仅仅是美国股市打喷嚏、A股就会感冒的简单逻辑。事实上,近几日A股市场表现疲软,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首先,次级债危机的蔓延很可能使美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这使我们的出口必然遭受更大影响。2008年,由于全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内密集出台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出口以及优化贸易结构的多项政策,人们一直预计出口增长会有所下降。现在,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走弱,考虑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重要性,那么很可能发生出口需求的较大下降。这不仅对国内相关产业的盈利能力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宏观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加大了国内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应该说,这是国内投资者最担忧的。
其次,在实际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等“热钱”涌入,也使境内股市与境外的联系更加密切。其中,除了如QFII等经由合法途径进入的资本之外,还有大量通过非法和地下通道进入的资金。这些“热钱”主要追逐的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以及以房地产代表的非金融资产。由于这些境外资本往往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投资,因此其投资行为容易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也加深了A股市场与境外经济金融走势的联系。
但事实上,15日A股已有了调整迹象,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者对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忧虑。对2008年宏观调控,市场最担心的是计划性手段的不确定性。此前人们预期的,是政府将更多运用信贷控制工具来干预经济,但近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各种价格管制政策的连续出台。这种行政计划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立竿见影,但对投资者心理却是一个打击,因为其提高了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使微观企业的行为难以适从。就此意义上说,A股近日表现,主要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计划类调控政策未来可能对相关行业和企业造成较大冲击。
08年A股“快牛”已经结束
可以预期,2008年股市波动将较大,这也是因为今年是股市从“快牛”到“慢牛”的过渡阶段,其间自然会对各种外部因素更敏感。之所以说“快牛”已经结束,是因为先前支撑股市暴涨的三大因素都已经弱化或不存在。一则,股权分置改革所释放的制度动能,已经逐渐消失;二则,原先推动股市持续上涨的流动性过剩,在政府从紧政策的作用下也已大大弱化;三则,作为刺激股价的基本因素,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今年也不会如去年般疯狂,而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行业盈利水平。反过来,之所以说是“慢牛”开始,是因为中国经济整体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在持续向好。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由于基本面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倾向增加等,必然会强化股市波动性。或许只有克服贪婪和恐惧的投资者,才能在此阶段更易获利。
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两不相干成国际热门话题
就在国人还在坚持“美国经济打喷嚏,世界股市就感冒”的时候,时下,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两不相干(decouple),成为热门论题。循这种思路,作最乐观估计,今年美国经济全年(四季平均)有1%的增长─经济学家称这种似有若无的增长为近衰退(near-recessionary)。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罗区诸国、日本和英国,增长虽然稍高却亦强不到哪里;然而,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以至俄罗斯的增长仍甚可观,用目前的流行话,美国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循环已分道扬镳。
金融市场上这个话题只是一厢情愿
这种观察是正确的,不过,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不仅不会分离,而是因为融合得更密切,令美国的次按风暴或由是引致的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感同身受之痛,这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必然后果。一句话,大家应该清楚体认,在经济发展层次,真的存在分离现象,道理很简单,比如美国经济“近衰退”、消费意欲逊前,对中国货需求萎缩,中国出口经济当然受挫,唯中国内销市场仍有增长(在物价管制下营商是否有利可图是另一回事),加上资本性投资不能说停就停,这等于内地经济会按照其已形成的趋势向前滑行,即使美国消费市场放缓对中国货需求下降,充其量只令中国不会如往年般飞速前进而已。
次债危机远没有见底
但金融市场国际化,意味参与此一游戏的个体和机构,都采用同一种机制(游戏规则)而且可能参与同一游戏,美国的兴衰便
有牵一发动全球的效应。去年七、八月美国次按风暴后,欧洲、英国众多大银行纷纷宣布“中招”,其中如汇丰(已宣布亏损34亿美元.下同)、德意志(32亿)、巴克莱(26亿)、皇家苏格兰(26亿)及瑞士信托(10亿,该行的管理层为蚀得最少而沾沾自喜),这些大银行可说无一??免。金融市场没有分道扬镳这回事!而就在17日,花旗爆出坏账拨备已达222,去年第四季的亏损为98.3亿。美国、欧洲和英国银行已知的亏损六、七百亿,加上快将公布业绩的日本和南韩(后者情况据知颇为严重),相信风暴过后,这些有国际视野的大银行蚀掉股东的资金,将在千亿之谱!
刹住次债危机当用银行家祭旗
银行大厦巍峨庄严、银行家一言一行俱有领袖风范,他们在经济过热时呼吁公众冷静节制、在经济冷却时出来鼓励消费刺激投资,银行家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流砥柱;可是,有谁想得到他们的错误放款政策导致无数次金融危机,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银行风潮且不去说,仅在过去三十多年,美国银行家便为美国进而世界经济带来数场摧毁力与大海啸不相伯仲的大灾难;七十年代有发展中(当时称后进)国家无法偿还利息遑论本金的债务危机(直至上世纪末尚未解决)、接有八十年代的”存贷危机”(储蓄及信贷银行连锁倒闭)、九十年代则有商业大厦危机(当年纽约市中心的商厦”租售两闲”,加拿大物业大王李察明兄弟和纽约商厦大王特朗普几乎破产),而目前则有劣质物业按揭证券化(“化妆”」后变成三A级即令人觉得永不倒闭的票据)的次按风暴。深具讽刺味道的是,银行大发其财的年头,所有利润归股东及管理层所有,可是,当其经营失败把股东资本输个七七八八甚至输清光祸延经济时,则要由政府出手打救,即其负债成为社会的损失。远的不说,这种荒谬剧在本港便曾数度公演……。银行出状况,总体经济受摧残,整体社会受冲击,政府若不以纳税人的钱注入(或收为国营),在一般人心目中,这样的政府见死不救,太不负责任,其不能讨有切肤之痛的人民的欢心,彰彰明甚,他们若无选票,便会上街示威,若有选票,极可能会把政府唾弃。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只好“有危机必相救”。
《金融时报》“镇山之宝”马丁.胡尔夫16日在其专栏论此问题,认为唯有从“诱因”上手,才能抑止银行家“制造危机”,最有效的办法是?定制度,以短期表现为支付或扣除花红的标准,这即是说,业绩佳的银行家可获巨额花红,业绩劣则要付负花红(negativebonuses,即从其经常性薪津中扣除);唯有这种令银行家盈亏与共的制度,才能阻止他们鲁莽不顾后果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