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组合调控政策暗藏三大漏洞
2007-05-22 09:41:24
5月18日晚,央行出台调控措施: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央行连出三拳,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近年来罕见。此举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央行认为当前存在着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如果这些政策在未来还没有效果,不排除国务院出台其他组合调控政策的可能……
央行首次推出“组合拳”
5月18日晚,央行出台调控措施: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央行出台紧缩政策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但是同时出台“组合拳”却在人们的预料之外,这只能说明中国经济现在所处的环境异常复杂,一个政策或措施难以见效。
具体内容: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从21日起把美元兑人民币交易区间较中间价上下浮动0.3%扩大为0.5%。
调控根源:经济趋向“过热”
从陆续公布的4月份经济金融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央行现在面对的严峻“境地”。
投资
从增长率看,今年1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一季度的25.3%高出0.2个百分点。
再看先行指标,1至4月,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2121个,而一季度为同比减少2294个。这些都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正在加大。
物价
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较3月份的3.3%有所回落,但仍处于3%的调控目标的上限。而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决不可大意。首先,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构成价格上行压力。其次,随着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部分上涨压力还将向下游产品传导。此外,受职工劳动保障改善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价格也将趋于上升。
货币信贷
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3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了958亿元,但到4月份却重新回到了快车道:同比多增了1058亿元。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特别是贷款激增令人心忧。
经济金融的各个重要指标都表明,当前经济增长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因此,我们看到央行在解释为何打出“组合拳”时指出,“主要是为了显著加大调控力度,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调控措施所指四大对象
对象一:投资
在央行历次调控前,国内固定资产增速总能出现高位增长。而今年1-4月份所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实际上也体现出当前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因此,增加贷款成本,抑制贷款冲动就成为央行调整贷款利率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对象二:商业银行
作为间接受央行管理的企业,各大商业银行必须遵守央行所制定的各类规则,而存贷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则是商业银行必须绝对遵守的“规则”。所以,为了从源头遏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减少市场资金流动性问题,就必须对这两大规则进行修改,央行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差(存款与贷款的利率差),也正是对商业银行放贷的“事前预防”。
对象三:美国
央行本次“组合拳”的第三个对象就是美国。众所周知,美国对于人民币汇率一直不满,并且多次通过白宫和国会传出反对中国当前汇率政策的声音,而这也给中国的人民币政策带来了很多“国际敌对势力”,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阻碍增加。而就在下周,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及其他官员将前往华盛顿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希望通过对话消除双边贸易紧张状况。在每次对话前,两国总会采取一些措施,央行此次扩大美元兑人民币交易区间浮动幅度,也可以看作是“配合”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举动。
对象四:股市
在媒体与股民的相互追捧下,中国股市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而针对股市的声音表现为两种:“牛市当道”和“泡沫四溢”。但不管怎样,中国股市正聚集着“无穷的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能力既可以让几百万家庭暴富,也可以让这些家庭的财富“瞬间蒸发”。所以,任何针对股市的举措都必须加倍“小心谨慎”,所以,现在官员针对股市的评论少了,而央行此次采取措施也只是对股市给予了“暗示”。
央行调控的三个漏洞
央行本次所采取的调控手段,也许可以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从目前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动因来看,还存在一些漏洞。这也预示着国务院还有可能“相机而动”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到时候就不是央行所能代表的。
漏洞一:低估商业银行的“牟利冲动”
央行此次寄出的“组合拳”,很大程度是用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从制定行业规则,限制行动空间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商业银行放在“上市公司需要盈利”这个角度,就不难发现央行的举措并不能完全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更谈不上合理引导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
漏洞二:没有发挥各部委联动的作用
每次调控的时候,都会有几个部委同时出手,因此我们看到每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都是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央行、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几个部门的合力。但此次的调控措施,仅由央行一家推出,可想而知范围一定会有局限性。如果说央行单独调控是在兑现此前“少用行政手段,多用市场手段”的承诺,那么经过这几年的调控,固定资产调控增速已不是市场手段就能驾驭的,因此没有多部委的联动,没有适度的行政手段,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防经济过热就只是一个空谈。
漏洞三:忽视对热钱和股市的刺激作用
银行利率的提升将会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在目前美元利率尚未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央行“单方面”提升人民币利率,意味着人民币“更值钱”,从而会使得更多的热钱涌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倍增,而人民币升值正是A股市场的牛市支点,正因为如此,央行出台的措施不仅不会给股市降温,反而会刺激更多的钱进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