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获批设特区昭示央地关系新特点
2007-06-12 09:29:37
各地争夺国家级别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博弈终于破局: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突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成渝为何获得中央青睐
所谓“新特区”,是区别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沿海地区设立的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是中国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新特区”之后,广州、武汉、沈阳、成都等多个城市都提出了申请。在激烈的竞争之后,成都和重庆已被确定设立中国第三个和第四个“新特区”。
新特区是出自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目前,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破除,所以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同时把改革放到统筹城乡的视觉来考虑还没有过。二元结构的改革涉及到调整城乡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有鉴于此,要改革,又很复杂,所以应该先在局部地区探索,积累经验,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此外,新物区还将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很难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依靠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的发展模式,在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反映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也已经达到警戒线。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更为突出。城市发展得再好,如果农村跟不上来,那么和谐社会还是无从谈起。
重庆和成都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城乡差距也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如果重庆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将对全局具有推动意义和典型示范意义。
新特区解决城乡失衡问题要“走出新路”
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通知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央地关系找到“新平衡点”
地方争夺新区试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仍处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资源配置权限主要掌握在中央手里,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配置过程。另一方面,各地用改革促进发展、用改革谋划发展的积极性,也释放出自下而上发出的改革声音。一种转变是从过去单纯地从中央要政策、要项目到向中央要整体的发展环境,希望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放松管制,营造一些宽松的综合环境,更多地发挥地方自主性。这也透露了地方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后的一种政策需要。
在中国市场经济远未完善的今天,推进试验区式的市场探索是有效率的选择,现阶段区域发展只能由点到面,过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能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看来,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还得把“石头”搬开,但节奏不能一刀切,得先在小范围试验中摸索经验。
目前,中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战略部署框架已经确定,各地应着眼于将现有的区域发展政策用好用活。不少“申新”的地方本身就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没有必要在大圈圈里又划诸多小圈圈。政策的支持有多种方式,国家对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和有帮助的,但更大的支持还在于激发中西部地区内生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动力相结合,才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