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不是央行首选的调控政策

2007-06-14 10:03:37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4%。联系到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关于“央行正在关注5月份的数据,以决定是否再次加息”的表态,外界判断央行即将出台新的货币调控政策,其中又以加息为最……

三大研究机构判断央行不会急于加息

由猪肉价格上涨讲述的通胀故事成为新一轮加息的导火索,机构纷纷调高了5月份CPI预期至3.5%左右,这意味着央行3%的通胀目标被轻易跃过,加息呼之欲出。令人沮丧的是,所谓加息阻止经济过热与抑制投资增幅的经典理论无法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

11日,高盛、汇丰和雷曼兄弟三大知名投行各自的分析报告表明,5月CPI再次“越线”的结果已毫无悬念。按照雷曼兄弟的预测,中国5月份CPI将达到3.5%,汇丰的预测是3.4%,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给出的预测是3.6%。雷曼兄弟并不认为央行会立刻加息。“5月CPI上涨的部分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它带有季节性因素,倘若事实证明食品价格上涨只是暂时性的,央行不会急于作出加息决定”。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高盛:“由于距离上次加息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央行可能只会通过继续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放出继续紧缩的信号。

垄断企业“有恃无恐”令加息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从更深层次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提到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流动性过剩。自2004年以来,加息换来的都是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以及投资增幅的居高不下。加息没有控制住流动性的急剧扩张。

这是让许多直线型思维的人痛苦,他们的解释是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办法之所以屡不收效,原因就在于幅度不够,只要提高到市场场不能承受的临界点,流动性过剩就会得到缓解。但是国家项目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课题组的最近研究表明,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总计约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6%。这就意味着灰色收入的增加不仅表明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还代表了投资效率的普遍低下,以及隐性成本支出的急剧增加。众所周知,中国大型垄断企业占据企业利润的大半壁江山,整个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的利润70%以上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那几家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创造的。以机会成本而论,对于国企的巨大投入就意味着发展民间大企业机会的丧失,意味着中国经济被绑定在越来越庞大的巨型国企这辆旧式战车上无法动弹。

在中国的加息故事中隐含着这样的逻辑,这些特殊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只能以更集中的垄断与更多的优惠政策加以弥补,而这又导致这些企业对货币紧缩政策的麻木不仁,痛苦只让真正对市场敏感的企业与消费者独尝。加息对于巨量的灰色收入的调节效果,绝对无法让人乐观。

加息恐令流动性问题越发泛滥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5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到224.5亿,比4月净增54.7亿美元,是今年以来贸易顺差月度次高。今年1-5月中国贸易顺差累计已达857.2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中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的一半。

这个数据以及趋势说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是因为货币供给过多,相反,正是由于中国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性问题(出口和投资拉动、内需启动乏力),所以货币的供给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控制。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控制货币供应量原本就可以采取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谓价格调整就是升息,所谓数量调整就是提高准备金,考虑到中国现行的体制特征,我们还可以通过银监会的窗口指导政策来控制对于增长过快的经济部门采取行政指导性的紧缩政策。

由于作为价格调整的人民币升息会诱使境外投机资金流入套利,从而导致流动性的增加,结果不仅不能起到缩减流动性的目的,反而会导致更多流动性泛滥。相反,假如采取数量调整的方法,一方面,仍然可以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同时又因为境内外利差维持不变而能够起到遏制境外投机资金流入之目的。所以,在今天存在大量结构性问题的中国数量调整显然优于价格调整。

因此,从以下三方面判断,加息不会成为央行首选的调控政策的结论是相当明显的:

第一:分析5月份的CPI数据,由于食品权重依然占到1/3的比例,而其他类权重的价格变化又不明显,而对于食品价格上涨,加息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食品类商品对加息这一金融工具根本就不敏感。

第二:由于中国经济中的二元结构(更具体的说是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几乎与市场化利率毫无关系),加息对于控制企业投资活动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三:由于中国经济严重依赖与FDI和出口贸易的推动,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加息反而会诱使境外投机资金流入,从而导致更多流动性泛滥。

罔顾这些事实,许多人的着眼点只盯住货币政策,似乎中国央行已经有了美联储的功能,似乎中国的货币政策能够让实体经济发生根本转变。这种由货币增长而来的莫名自大与改革的惰性,将会让我们在今后付出沉重的代价。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