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宜疏不宜堵
2007-06-20 09:48:46
五月份的经济数据陆续出炉,面对由热逐渐变烫的数据,使得“加息”论甚嚣尘上。 这时,我们发现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加息或是提高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外,好像没有好的什么办法。那么,宏观调控政策究竟该如何调控……
五月份经济低烧不退
上周,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5月份经济运行数据:
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PPI)同比上涨2.8%。
12日,5月CPI数据出炉:同比上涨3.4%。
13日,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14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
15日,最后一个敏感数据终于出炉,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首度出现反弹。
看到上面的数据,我们就会感觉到整体经济面临“低烧高热”的风险,货币政策出手似乎顺理成章。于是,有关上周末“加息”或“取消利息税”的传言风云再起。但周末过去了,种种传言都随风而逝。此时此刻,面对5月份“低烧不退”的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将如何出手?
国务院可能发令“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
虽然上周没有加息,但本周加息预期依然强烈,市场预计政府将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信贷窗口指导、提高资源税、开征燃油税、调整出口退税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治。
事实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目前“双稳健”政策在操作上如何调整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同时进行信贷控制,特别是查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当然,减免利息税是当前很可能的措施。至于财政政策,政府将加大出口退税调整力度。此外,政府将提高资源税税率,并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提高垃圾处理费、污水处理费,并对环保行业、节能工程予以税收支持;同时将研究开征燃油税。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数次的加息伴随着的是,CPI的上涨及流动性的上升。如果加息后还是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利率已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已经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利率上调,中外息差缩窄,国际资金流入或国内资金滞出,流动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如果不加息,资金成本低廉,企业投资冲动,资金需求加大。所以说,加息对货币供应的作用实在不大,因为固定的低汇率使央行控制货币投放量的能力弱化,流通货币仍会持续大幅增长,储蓄增长会减缓,最终流向股市追逐资产增值。更何况国内的贷款市场更多的是受政策导向,由国有大企业所垄断,利息因素并不敏感。
宏观调控还需疏导
近一年来,面对经济过热的局面和资金流动性过热的态势,央行一再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上调利率进行加息。除此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非要把资金堵在各大银行。我们知道,上古时代,大禹治水改变了过去封堵的方式,对泛滥的黄河水采取了疏导的方案,结果就很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同样,我们为什么不对滚滚的资金流采取疏导的办法呢?
首先,用人民币升值把国际热钱疏导出国门。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热钱”成为国外流动性“传染”到国内的一条捷径。其直接的结果是外汇占款超水平增长,基础货币被动大量投放,并由此引致商业银行流动性泛滥。因此,从调整汇率入手,降低双顺差额,从而减少货币投放量,这有助于资金流动性的减少。这其中有一个重要措施,改进生产要素价格机制,逐步市场化,反映真实的生产成本,实现实际汇率的价值回归,不仅可以缓解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压力,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运行的“症结”。
再者,把投资引向需要的中西部地区。
我国经济,一方面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却是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为代表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投资资金不足。我们国家有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卫生条件、公共服务等都很差,这些都是需要资金的地方。我们国家稿投资不能只顾着效益,也要兼顾公平,把资金引向需要的贫困地区。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业银行过剩资金的出路问题。
最后,对过热的行业进行疏导。
面对某些行业过热的局势,采取舒缓型和疏导型的政策取向,会达到更好的社会效应。比如,中央政府对土地和资金的管理和运营不是进一步收紧而是进一步市场化,要求和鼓励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上调节和引导市场,加大中低档和中小户型用地的供应和产品的开发;同时也要求和鼓励银行业相应地予以政策倾斜,对开发中小户型和中低档的房地产企业给与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中低档产品供不应求所造成的社会压力和不满,更有利于银行业、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