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房价之气温说

2007-07-10 09:45:09    

自从被国务院批准为新特区后,再加上直辖市10周年大庆,重庆的房价就突然加速上涨,其速度堪比气温上升。那究竟有什么原因导致了重庆的楼市如此大幅上扬,我们又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国家的住房问题……

重庆“双喜临门”却迎来房价大涨

在直辖10周年大庆的同时,重庆6月上旬又与成都一道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当重庆人民还沉浸于
这“双喜临门”之际,重庆的房价却出现了暴涨。据了解,6月17日-25日9天时间内,主城区商品住房共成交4524套,面积41.33万平方米,平均成交价由2800多元/平方米上升到3055元/平方米,上涨了7.6%。另据数据显示,全市有超过60%的在售楼盘涨了价或正在酝酿涨价,平均涨幅在每平方米200元-300元。此外,当地二手房的价格也大致比3个月前涨了每平方米50元~100元不等。“房价比气温升得还快……”近半个月来,不少市民和业内人士评价重庆楼市。

重庆房价大涨原因之说

“新特区”概念炒做之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而出现涨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重庆的这次房价异动背后的“推手”却值得警惕——开发商通过炒做所谓“特区效应”,人为制造需求,哄抬房价,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扭曲”为房价上涨的动力。6月16日重庆成为“试验区”的消息公布后,重庆各种“房地产专刊”就连篇累牍地推出“重庆楼市迎来大涨拐点”等观点,并发布“重庆今年房价再涨10%也正常”等消息,不断向老百姓强化“房价必涨、涨价正常”的概念。在制造舆论之后,部分开发商开始提高房屋售价,并“捂盘惜售”,制造房子紧俏的假象,让购房者在恐慌中非理性地抢购,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土地成本上涨之说

有分析认为,重庆房价上涨的背后,除当地开发商利用重庆获批“新特区”消息拉高价格外,地价暴涨是此轮房价上涨的主动力之一。直辖十年之际,各类利好消息不断,增强了人们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因而土地价格也看涨。在过去的3个月时间里,重庆市土地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0%。以重庆市江北城为例,该区域在开发初期,大多数人还处于观望态度,去年,该地区土地价格开始上涨,升到了每亩500万元。今年3月,价格升到了每亩870万元,有的地块价格甚至超过了每亩1000万元。因此,土地价格上涨最终推动了重庆的房价上扬。

房价“补涨”之说

有分析认为,此次重庆房价的快速上涨,固然有直辖10周年和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但重庆作为全国房价洼地,房价上涨实际上是一种“补涨”。重庆房价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中是属于偏低的,重庆成为试验区,城市价值的提升冲破了房价滞涨的瓶颈。因此,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近期重庆房价的上涨,只是补涨前两年因宏观调控而滞留的空间。另一方面,区县和市外等非主城居民的外来投资比例明显增多,在试验区效应的刺激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重庆居民的恐慌心理,跟风追涨现象比较突出,
因此,市民的非理性购买促进成了非典型暴涨。

此外还有最近股市低迷引起的全国房价上涨之说。国家最近一连串的政策使得股市低迷,这样有些进入股市的资金撤出,在逐利行为下,进入楼市尤其是重庆这样被看好的城市。

根本上解决住房需增加供给

其实,在房价上涨的不仅是重庆,全国各地的房价都出现了大幅的上升。房价上涨有多种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房价上涨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这是一个本质的长期作用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在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是一个基本趋势。因此,增加供给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个根本的方向。这就包括合理建设小产权房在内的多种疏导措施,而一味的强调多种监督措施效果其实并不怎么好。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正处于完成工业化、加速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的大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面对的是每年1000多万城镇增量人口的住房需求;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的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必须进行的旧城改造而导致的被动住房需求。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和被动住房需求的叠加,形成了难以遏制的刚性需求,这是房价上涨的基本动因。另一方面,从供给方面看,偏紧的住房用地供给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限制了城镇住房建设空间的拓展;住房基本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混淆了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的界限,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提高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预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基本途径是多建房,建好房,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房价变化是市场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但也不能奢望市场化解决我国居民住房的所有问题。在房地产政策设计上,既要重视房价过快上涨对满足普通市民改善性住房需求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干预的作用,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正确的调控,又要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制;要在合理划分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的边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合理匹配的基础上,根据公共财力提供的可能性,增加公房建设,满足低收入阶层住房基本需求;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房地产资源的基础作用,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住房分配,逐步满足中高收入阶层不断提高的改善性住房需求。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