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油价上涨压力逼近中国

2007-07-12 10:16:54    

进入七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继续持续上涨,这使得新一轮油价上涨压力逼近中国。但国内油价的上涨将引出新的问题,一旦油价上涨对通货膨胀会有火上浇油的味道,更进一步的说,物价上涨也将考验成品油定价机制……

石油巨头呼吁成品油涨价

继今年1月成品油价格下调后,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国内近期上调的可能性在增大。在国内石油巨头的推动下,发改委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成品油调价方案,该方案可能会在10月份出台。和成品油调价方案一同出台的,可能还包括酝酿已久的燃油税。

步入7月以来,国际油价如脱缰野马。继7月2日突破每桶72美元创下10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之后,上周五纽约油价再次逼近73美元/桶关口,收于72.81美元/桶。经过长达10个月的盘整,如今国际油价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通道中。7月9日,纽交所9月原油期货以73.20美元/桶高开。科威特国家最高石油委员会成员阿迈德·欧提戈预测,油价会在今年冬季突破80美元/桶,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因此,国际油价看涨很可能导致下半年国内油价上涨。

有报道称,国际油价稳步上行扩大了国内炼油企业亏损面。国际油价达到65美元/桶时,国内炼油厂商就面临着亏损。因此,一些精明的批发商、加油站甚至货运公司等大户们已暗自囤油,期待国家发改委上调国内价格后,即便不能大赚一笔,也能减少开支。

涨价压力源于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之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的一篇分析调研报告预测,今年7月到8月国际油价将继续看涨,下半年会在波动中继续高位运行。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伊拉克石油生产没有改观、除安哥拉以外的主要产油国产量没有增加、对产油国石油设施的投资依然不足等因素是导致油价进入新一轮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短期来看,产油区政治局势变化、投机资本动向和石油库存情况等影响此轮油价上涨。一方面,伊朗核问题引发的中东紧张局势明显加剧;另一方面,尼日利亚石油富产区安全问题引发对石油供给的担忧增强,这些都促成国际油价新一轮强劲反弹。

从长期来看,国际石油供求关系等基本面因素也将支撑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不足及商业石油库存连续下降,给世界石油价格带来压力。再者,新兴经济体经济的继续较快发展,也是国际石油价格将可能继续攀升的原因之一。此外,国际石油需求继续上升的同时,OPEC国家石油剩余产能明显不足,这也支撑了国际油价保持高位。

由于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际油价看涨很可能导致下半年国内油价上涨,但成品油涨价还要看CPI。

分析认为,国内油价是否上涨还受制于国内物价的涨幅。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加快,鱼肉蛋价格上涨带动物价上涨,在此种压力下,国家发改委对油价的上调将采取谨慎的态度。因为油价上涨对物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一旦油价在此时涨价,无疑有火上浇油的味道,对国家稳定物价不利,故此近期油价调整的压力和可能性均不会太大,是否涨价有待对国际油价的未来态势进行进一步的观望。

由此看来,对国内油价是否调整,发改委面临调与不调的困难抉择。不过,近期是不会调整的。

涨价考验成品油定价机制

如果要对成品油进行调整,那么定价机制也会遇新难题。在涨价的过程中,怎么协调好厂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及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接轨的问题。

从消费者来和厂家的角度来说,政府顾及了一方利益难免又被另一方抱怨,这种机制经常将政府价格决策部门置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如果根据机制相应及时调整价格,就会受到消费者的抱怨,而影响下游产业的正常发展;如果不根据这个机制调整价格,就会降低三大集团的竞争力和活力,导致炼油成本节节攀升。因此,在石油消费者和石油生产商之间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这是政府的主要着眼点。这就需要做到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石油企业涨价收入的财政调节机制以及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

再进一步的说,如何把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更好的接轨。虽然我国目前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遵循了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基本原则,但总体来看,价格接轨还只是被动接轨,并且存在滞后性,还无法真正反映国内供求状况。从长远看,国内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需要放开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但在竞争性市场结构尚未建立,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完全放开价格不现实。因此,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要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做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价格的确定要反映市场供求变化;适应加入WTO后市场逐步开放的要求,坚持与国际市场接轨;以企业为主体,国家适度管理。

因此说,如果国内油价上涨将考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从长期讲,这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