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再次考量政府宏调智慧
2008-02-21 09:56:35
19日发布的1月份通胀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创下了11年高点。而18日发布的1月份生产价格(PPI)指数为6.1%,也同样创出3年来的最高月度水平。这些数据的出台再次引发了业内对下一步宏调走向的争议……
CPI高企通胀呈现新特点
通过分析1月份通胀数据,我国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正在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尽管去年中国通胀加速食品价格高企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的推动的,并且上月的几场暴雪使农产品和煤炭运输中断加剧了这一趋势。但是公布的生产价格数据的趋势却表明,出厂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数据显示,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5%,其中原油、原煤上涨幅度较大,分别是29.9%和14.9%,同时,钢材上涨幅度也较大,普通大型钢材价上涨17.3%,另外,受雪灾及低温气候影响,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类增幅明显。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衣着类上涨2.2%。生产资料价格走高推动了CPI出现新一轮上涨,并促使通胀在其它领域逐步蔓延。粮价、猪价仍在高位运行,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这些都加重了通胀压力,我国已经进入成本推动型通胀上升期,而目前看来这种情况会在今年一直持续下去,并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更大的困扰。
加不加息市场意见不一
CPI上涨创11年最高点,PPI指数创3年来的最高水平,物价上涨形势不容乐观。但更为人们关注的是下一步宏观调空的走向问题。
不少官方主流意见认为,应对CPI高企,央行还是应该加息的。中行分析报告认为,基于对物价上涨过快势头的控制,以及消除通货膨胀预期,央行还是应该加息,并通过不对称来实现;中央党校的学者也表示,突如其来的雪灾使中国经济陷入暂时性的价格上扬,并且春节假日消费对经济的影响亦不可忽视,以上数据已经给与1月份CPI涨幅过7%充分的数据支持。无论是动用什么货币政策,对于价格的调控还是要用到加息这一调控手段,目前来看,以前加息的效果已经被市场消化。如果真正的通胀水平仍然居于高位,那么央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内部调整更重要。
但是,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机构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中金、摩根士坦利和德意志银行等研究部门纷纷出炉新的宏观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下滑风险远远大于过热风险,在未来的调控中,央行可能放弃加息,转而更多使用数量型工具。摩根士坦利大中华区的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当前中国,对于不利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滑的风险的重视,应该大于对过热的担忧。鉴于对未来的种种担忧,不少投行已经调低了2008年的增长预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外部环境的恶化显著超过政策制定者当初的预期,美国经济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显放缓。 美国经济放缓,加上雪灾,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威胁,甚至比通货膨胀的风险还要大。中金报告认为,中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增长将显著下降。过去3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速分别为214%、70%、40%,哈继铭预计,2008年这一速度可能降至11%。
形势复杂央行更应谨慎抉择
亚博观点一:找不到加息的理由
从各个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央行加息的理由越来越少。雪灾出现后,推动物价上涨的原因需要重新梳理,哪些是前期没有管住的,哪些是暂时性的,所以政策需要观望;其次,继续加息将大大影响银行的利差,进而影响到整体金融改革;再者,中国的股市和楼市目前的震荡局面并不支持继续加息。同时,考虑到国际因素,美国、英国、加拿大已纷纷降息,欧盟、日本正在观望,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于这个大环境之外。
其实无论是动用什么货币政策,从过去来看,对于价格的调控我们都用到加息这一调控手段,但加息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市场已对加息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央行上次的不对称加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加息的效果很快就被市场消化。
亚博观点二:准备金率快触及天花板
不少专家表示,在未来的调控中,央行可能放弃加息,转而更多使用数量型工具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担心央行会否因为CPI再次冲高而加息,但根据目前的市场环境看,加息的可能性很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倒有可能,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5%,创下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几乎触到行业的天花板。有人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一旦过高,比如超过15%,就会使一些银行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这次会用到哪一种武器?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不会提高,从货币供给和总供求关系变化的具体情况来看,政府要相机抉择,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政策工具使用的情况,来决定上调与否。根据央行近期的做法,如果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发生在本周之内,过了本周短期内应该也不会提高。
亚博观点三:适紧货币+宽松财政是上策
雪灾打乱从紧步伐后,高层在不同场合的表态,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樊纲也说“情况变了,政策当然也应该做出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不断调整”。那么从紧政策是否要松动,如果为一时的经济增速问题而放松从紧,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雪灾是暂时的,而更大的担心是政府换届年的投资冲动和反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新形势和新变化下,政策更要审时度势,从紧要体现宏调的灵活性,随着美国乃至欧洲经济的放缓,中国的政策调整应该更慎重。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为,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较宽松的财政和贸易政策相结合是比较适宜的,利息政策必须要稳健和谨慎,而财政政策应该多做一些,松一些,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以保证要素就业和内需旺盛的结构调整。比如对种粮的补贴,增大农业税减免力度,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等松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等。
CPI等各项数据公布后,接下来央行会作出何种决策,央行应该要全面衡量,三思而后行,我们分析,今后的政策导向,央行将根据公布的经济数据进行微调,但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暂时性因素作用,预留政策调整空间。如果央行真要动用货币政策的话,那么估计最快将在本周五出台。
CPI高企通胀呈现新特点
通过分析1月份通胀数据,我国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正在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尽管去年中国通胀加速食品价格高企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的推动的,并且上月的几场暴雪使农产品和煤炭运输中断加剧了这一趋势。但是公布的生产价格数据的趋势却表明,出厂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数据显示,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5%,其中原油、原煤上涨幅度较大,分别是29.9%和14.9%,同时,钢材上涨幅度也较大,普通大型钢材价上涨17.3%,另外,受雪灾及低温气候影响,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类增幅明显。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衣着类上涨2.2%。生产资料价格走高推动了CPI出现新一轮上涨,并促使通胀在其它领域逐步蔓延。粮价、猪价仍在高位运行,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这些都加重了通胀压力,我国已经进入成本推动型通胀上升期,而目前看来这种情况会在今年一直持续下去,并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更大的困扰。
加不加息市场意见不一
CPI上涨创11年最高点,PPI指数创3年来的最高水平,物价上涨形势不容乐观。但更为人们关注的是下一步宏观调空的走向问题。
不少官方主流意见认为,应对CPI高企,央行还是应该加息的。中行分析报告认为,基于对物价上涨过快势头的控制,以及消除通货膨胀预期,央行还是应该加息,并通过不对称来实现;中央党校的学者也表示,突如其来的雪灾使中国经济陷入暂时性的价格上扬,并且春节假日消费对经济的影响亦不可忽视,以上数据已经给与1月份CPI涨幅过7%充分的数据支持。无论是动用什么货币政策,对于价格的调控还是要用到加息这一调控手段,目前来看,以前加息的效果已经被市场消化。如果真正的通胀水平仍然居于高位,那么央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内部调整更重要。
但是,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机构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中金、摩根士坦利和德意志银行等研究部门纷纷出炉新的宏观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下滑风险远远大于过热风险,在未来的调控中,央行可能放弃加息,转而更多使用数量型工具。摩根士坦利大中华区的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当前中国,对于不利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滑的风险的重视,应该大于对过热的担忧。鉴于对未来的种种担忧,不少投行已经调低了2008年的增长预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外部环境的恶化显著超过政策制定者当初的预期,美国经济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显放缓。 美国经济放缓,加上雪灾,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威胁,甚至比通货膨胀的风险还要大。中金报告认为,中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增长将显著下降。过去3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速分别为214%、70%、40%,哈继铭预计,2008年这一速度可能降至11%。
形势复杂央行更应谨慎抉择
亚博观点一:找不到加息的理由
从各个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央行加息的理由越来越少。雪灾出现后,推动物价上涨的原因需要重新梳理,哪些是前期没有管住的,哪些是暂时性的,所以政策需要观望;其次,继续加息将大大影响银行的利差,进而影响到整体金融改革;再者,中国的股市和楼市目前的震荡局面并不支持继续加息。同时,考虑到国际因素,美国、英国、加拿大已纷纷降息,欧盟、日本正在观望,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于这个大环境之外。
其实无论是动用什么货币政策,从过去来看,对于价格的调控我们都用到加息这一调控手段,但加息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市场已对加息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央行上次的不对称加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加息的效果很快就被市场消化。
亚博观点二:准备金率快触及天花板
不少专家表示,在未来的调控中,央行可能放弃加息,转而更多使用数量型工具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担心央行会否因为CPI再次冲高而加息,但根据目前的市场环境看,加息的可能性很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倒有可能,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5%,创下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几乎触到行业的天花板。有人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一旦过高,比如超过15%,就会使一些银行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这次会用到哪一种武器?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不会提高,从货币供给和总供求关系变化的具体情况来看,政府要相机抉择,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政策工具使用的情况,来决定上调与否。根据央行近期的做法,如果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发生在本周之内,过了本周短期内应该也不会提高。
亚博观点三:适紧货币+宽松财政是上策
雪灾打乱从紧步伐后,高层在不同场合的表态,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樊纲也说“情况变了,政策当然也应该做出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不断调整”。那么从紧政策是否要松动,如果为一时的经济增速问题而放松从紧,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雪灾是暂时的,而更大的担心是政府换届年的投资冲动和反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新形势和新变化下,政策更要审时度势,从紧要体现宏调的灵活性,随着美国乃至欧洲经济的放缓,中国的政策调整应该更慎重。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为,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较宽松的财政和贸易政策相结合是比较适宜的,利息政策必须要稳健和谨慎,而财政政策应该多做一些,松一些,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以保证要素就业和内需旺盛的结构调整。比如对种粮的补贴,增大农业税减免力度,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等松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等。
CPI等各项数据公布后,接下来央行会作出何种决策,央行应该要全面衡量,三思而后行,我们分析,今后的政策导向,央行将根据公布的经济数据进行微调,但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暂时性因素作用,预留政策调整空间。如果央行真要动用货币政策的话,那么估计最快将在本周五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