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通胀加息不是最佳选择但不可避免
2008-03-14 10:05:16
当“8.7%”这个创近12年新高的数据最终揭晓时,即使此前市场已颇具“前瞻性”地预计2月CPI增速势将超越1月7.1%的11年高点,原本预料在8%左右的市场仍为之一惊。而国家诸多调控部门人员不同寻常的讲话与举动,让加息的预期迅速蔓延开来……
CPI创出12年新高市场震惊
面对CPI新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昨日表示,中国恶劣天气影响将减退,但通胀压力仍在加剧。国家统计局更是史无前例的以“加注”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形式进行解读,不仅坦诚“当前价格涨幅偏高给控制全年价格涨幅增加了新的困难”,更表示要“正确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
于此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表示,政府将在适当时机采用多种政策工具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宣称,货币政策应该要应对通货膨胀,而具体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须综合平衡考虑。
一时间,这些来自高层的表态令市场对周末出台加息等调控措施的预期大增。
“8.7%”的新高源于三因素叠加
当“8.7%”这个创近12年新高的数据最终揭晓时,即使此前市场已颇具“前瞻性”地预计2月CPI增速势将超越1月7.1%的11年高点,原本预料在8%左右的市场仍为之一惊。作为对这一超预期数据的回应,沪深股指随即更是展开一轮跳水。
细探“8.7%”的形成原因,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三大因素叠加而致。
首先是今年前两个月的大范围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灾害从今年1月10日开始,对1月份价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后半月。2月份则贯穿全月,影响更大。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CPI上涨7.1%,2月份达到8.7%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尽管早在去年年初已成为物价上涨的"众矢之的",政府各大部门也再三重申平抑猪肉涨价的决心,但历时1年之后,猪肉涨价问题却大有从"流感"转化为"顽症"之势。63.4%!2月猪肉价格以这样一个惊人涨幅"嘲笑"此前市场的各种判断-猪肉涨价只是"短期因素"。受此影响,2月整个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45.3%之多,油脂价格同比上涨41.0%。
第三雪灾带来的大面积蔬菜受损。次雪灾中受损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蔬菜,蔬菜价格也出现狂飙也在料想之中。2月当月鲜菜价格上涨46.0%。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称,湖南、江西、贵州、湖北、广西等20个省份蔬菜受灾面积4427万亩,占全国秋冬种蔬菜播种面积34%。灾情大幅减少了蔬菜供应,价格随之大幅攀升。
正是在猪肉与蔬菜价格的推升之下,2月食品价格上涨了23.3%,拉动当月80%以上的CPI涨幅。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超出7%,其涨幅表现惊人,但考虑到国家对部分食品已采取临时价格冻结因素,因此其实际上涨势头应比统计数据更为明显。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猪肉价格的疯涨或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信息-食品涨价正在向全局扩散。2月当月,尽管非食品价格1.6%的涨幅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创下了2003年以来-即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从食品及上游价格传导压力来看,其后续仍存在上行空间。全面通胀的警钟似乎业已拉响。
3月起CPI或回落但通胀压力不减
尽管此前高盛曾预警CPI增速在近期或有突破两位数之虞,但鉴于雪灾因素的逐步消失,多个机构预测2月份CPI可能成为年内高点。
在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看来,8.7%可能已经到了这轮周期的高点,“CPI大涨主要是由于冰雪天气,2月过后,今年CPI将呈向下趋势”。孙明春预计,二季度的CPI增幅将从一季度的7.9%回落至7.2%,三季度将回落至4.6%,第四季度将回落至2.2%。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杨帆也指出,拆分CPI分类数据就可得知,食品上涨23.3%,按食品类权重占33%的比例计算,食品上涨就贡献了7.7%。因此,这一数据不足为惧,3月份起将会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更乐观:“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随着天气变暖,蔬菜供应有所好转,价格开始下降。预计3月份蔬菜价格涨幅会明显回落。”
而根据农业部的最新监测,国内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市场供给没有问题。猪肉市场价格虽然连续三周小幅回落,但仍处较高价位,并将继续高位运行一段时间。
但美林则唱了一出反调,提醒市场,即使出现回落,3月份CPI升幅还是不太可能低于7.0%,因为“粮食、食用油、能源价格仍然高企”。
的确,即使8.7%成为全年高点,今年CPI的全年涨幅仍然难以乐观,想达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4.8%的调控目标,困难重重。就在2月份数据CPI运行数据公布的当天,全球三大投行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全年CPI预期。雷曼兄弟将CPI增速预期从4.4%调高至5.5%,摩根士丹利从4.5%调高至6.5%,德意志银行更是直接从6.4%调高至7.2%。即便中国恶劣天气影响将减退,但通胀压力仍在加剧。
加息不是最佳选择但不可避免
按照往前惯例,如此高企的CPI数据,央行肯定会举起加息这边利刃的。但是现在是否要加息,如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正困扰着政策制定者们。
实际上,对于宏观调控的决策者来说,面临的压力不仅是国内的通货膨胀数据,还有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此之前公布的贸易顺差数据显示,由于出口增幅缩小,2月的贸易顺差较1月骤降100多亿美元。
由于全球经济日趋不明朗,央行应该为可能的经济拐点提前作准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市场操作、加强窗口指导和汇率政策都是较好的政策选择。
至于是否加息,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譬如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就预测,央行将暂时避免加息举措;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就认为,由于实际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约-5%,可能出台加息政策。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货币政策能对目前通胀和经济不确定双重压力奏效,需要同财政政策相配合。
我们则认为,这次加息不可避免,只是个时间的问题。3月内加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而且动用的不止是加息一个单一手段。由于今年财政政策将承担起更多的宏观调控的角色。因此,此次加息应该延续1月份的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除配合以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外,国家财政政策也将同时发力,尤其是借助灾后重建工作展开的财政补贴,财政扶持政策,其中加大对“三农”的直接转移支付将是一个较大的举措。
CPI创出12年新高市场震惊
面对CPI新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昨日表示,中国恶劣天气影响将减退,但通胀压力仍在加剧。国家统计局更是史无前例的以“加注”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形式进行解读,不仅坦诚“当前价格涨幅偏高给控制全年价格涨幅增加了新的困难”,更表示要“正确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
于此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表示,政府将在适当时机采用多种政策工具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宣称,货币政策应该要应对通货膨胀,而具体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须综合平衡考虑。
一时间,这些来自高层的表态令市场对周末出台加息等调控措施的预期大增。
“8.7%”的新高源于三因素叠加
当“8.7%”这个创近12年新高的数据最终揭晓时,即使此前市场已颇具“前瞻性”地预计2月CPI增速势将超越1月7.1%的11年高点,原本预料在8%左右的市场仍为之一惊。作为对这一超预期数据的回应,沪深股指随即更是展开一轮跳水。
细探“8.7%”的形成原因,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三大因素叠加而致。
首先是今年前两个月的大范围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灾害从今年1月10日开始,对1月份价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后半月。2月份则贯穿全月,影响更大。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CPI上涨7.1%,2月份达到8.7%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尽管早在去年年初已成为物价上涨的"众矢之的",政府各大部门也再三重申平抑猪肉涨价的决心,但历时1年之后,猪肉涨价问题却大有从"流感"转化为"顽症"之势。63.4%!2月猪肉价格以这样一个惊人涨幅"嘲笑"此前市场的各种判断-猪肉涨价只是"短期因素"。受此影响,2月整个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45.3%之多,油脂价格同比上涨41.0%。
第三雪灾带来的大面积蔬菜受损。次雪灾中受损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蔬菜,蔬菜价格也出现狂飙也在料想之中。2月当月鲜菜价格上涨46.0%。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称,湖南、江西、贵州、湖北、广西等20个省份蔬菜受灾面积4427万亩,占全国秋冬种蔬菜播种面积34%。灾情大幅减少了蔬菜供应,价格随之大幅攀升。
正是在猪肉与蔬菜价格的推升之下,2月食品价格上涨了23.3%,拉动当月80%以上的CPI涨幅。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超出7%,其涨幅表现惊人,但考虑到国家对部分食品已采取临时价格冻结因素,因此其实际上涨势头应比统计数据更为明显。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猪肉价格的疯涨或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信息-食品涨价正在向全局扩散。2月当月,尽管非食品价格1.6%的涨幅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创下了2003年以来-即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从食品及上游价格传导压力来看,其后续仍存在上行空间。全面通胀的警钟似乎业已拉响。
3月起CPI或回落但通胀压力不减
尽管此前高盛曾预警CPI增速在近期或有突破两位数之虞,但鉴于雪灾因素的逐步消失,多个机构预测2月份CPI可能成为年内高点。
在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看来,8.7%可能已经到了这轮周期的高点,“CPI大涨主要是由于冰雪天气,2月过后,今年CPI将呈向下趋势”。孙明春预计,二季度的CPI增幅将从一季度的7.9%回落至7.2%,三季度将回落至4.6%,第四季度将回落至2.2%。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杨帆也指出,拆分CPI分类数据就可得知,食品上涨23.3%,按食品类权重占33%的比例计算,食品上涨就贡献了7.7%。因此,这一数据不足为惧,3月份起将会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更乐观:“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随着天气变暖,蔬菜供应有所好转,价格开始下降。预计3月份蔬菜价格涨幅会明显回落。”
而根据农业部的最新监测,国内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市场供给没有问题。猪肉市场价格虽然连续三周小幅回落,但仍处较高价位,并将继续高位运行一段时间。
但美林则唱了一出反调,提醒市场,即使出现回落,3月份CPI升幅还是不太可能低于7.0%,因为“粮食、食用油、能源价格仍然高企”。
的确,即使8.7%成为全年高点,今年CPI的全年涨幅仍然难以乐观,想达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4.8%的调控目标,困难重重。就在2月份数据CPI运行数据公布的当天,全球三大投行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全年CPI预期。雷曼兄弟将CPI增速预期从4.4%调高至5.5%,摩根士丹利从4.5%调高至6.5%,德意志银行更是直接从6.4%调高至7.2%。即便中国恶劣天气影响将减退,但通胀压力仍在加剧。
加息不是最佳选择但不可避免
按照往前惯例,如此高企的CPI数据,央行肯定会举起加息这边利刃的。但是现在是否要加息,如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正困扰着政策制定者们。
实际上,对于宏观调控的决策者来说,面临的压力不仅是国内的通货膨胀数据,还有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此之前公布的贸易顺差数据显示,由于出口增幅缩小,2月的贸易顺差较1月骤降100多亿美元。
由于全球经济日趋不明朗,央行应该为可能的经济拐点提前作准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市场操作、加强窗口指导和汇率政策都是较好的政策选择。
至于是否加息,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譬如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就预测,央行将暂时避免加息举措;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就认为,由于实际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约-5%,可能出台加息政策。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货币政策能对目前通胀和经济不确定双重压力奏效,需要同财政政策相配合。
我们则认为,这次加息不可避免,只是个时间的问题。3月内加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而且动用的不止是加息一个单一手段。由于今年财政政策将承担起更多的宏观调控的角色。因此,此次加息应该延续1月份的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除配合以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外,国家财政政策也将同时发力,尤其是借助灾后重建工作展开的财政补贴,财政扶持政策,其中加大对“三农”的直接转移支付将是一个较大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