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饱肚子再次成为全球最紧迫的经济问题
2008-04-07 10:05:27
随着近期印度宣布削减大米的出口,全球大米价格创下了近20年来的新高,国际粮价的持续飙升,也演变成为当前比次级债危机还要急迫的全球性经济问题,一时间粮食短缺的阴云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弥漫……
涨价,涨价,粮食短缺
据《印度时报》3月31日报道,全球不断高涨的粮食价格和日益恶化的粮食供应,助长了印度国内粮食危机。印度粮食单产十年来没有取得突破,产量增长陷入瓶颈,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加剧了粮食短缺状况。作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印度不得不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这一糟糕消息使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当天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
在经济专家看来,印度的粮食短缺也许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的到来。过去十多年,印度一直被公认为粮食自给自足的“模范国家”,印度有11亿人口,其中有2/3是农民,但在2008年初,该国宣布将连续第二年进口小麦,以平抑国内高企的粮价。印度曾经一直为自己的600万粮食储备而沾沾自喜,但现在,印度的粮仓也快空了!
缺粮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印度。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小麦库存将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地区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四的欧盟,去年也因大雨不断,影响了粮食生产。从全球的基本供需情况来看,2007/2008年度全球期末大米库存仅为7207万吨,全球大米的安全系数仅为17.13%,远远低于中国国内31%的水平,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在所难免。可以说,现在,全球粮食库存量已经达到了数十年来的最低点。
供需双重因素导致粮价暴涨
粮食库存下降主要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因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以及土地沙漠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的现实。在过去100年间,北半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了0.76℃。气候的变化不仅导致危险紧急自然情况数量增加,更对粮食的生产形成了威胁。在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加拿大等粮食主产国,由于天气恶劣,也导致产量严重受损,粮食库存急剧下滑。
在粮食生产因气候干旱而减产的同时,需求方面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由于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持续改善膳食结构。这加剧了原来就有的供不应求,同时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由于全球都市化的影响,加上人们富裕后总会摄入更多蛋白质和卡路里,“美食全球化”的现象正在上演,人们不再满足以米和大豆为主食,爱上了比萨饼、汉堡包和猪排。过去25年,世界肉类消费量翻倍,并在继续增长。肉的生产也需要大量饲料。农民需要喂3公斤粮食才能获得1公斤猪肉,对于牛肉,比例更高达7比1.全球饼干、面包、面条的需求量大涨也使得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
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也是引发全球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加大了粮食的消耗量。从美国和欧洲希望利用粮食和宝贵的农田制造生物燃料时,粮食降价的现象就消失了。据称,给一辆suv汽车灌满一箱生物乙醇所需的粮食可以让一个人吃一年。按照美国新能源法案,生物能源在2022年的使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与此同时,也有人称,“富人的汽车最终会吃掉穷人的面包”。此外,高油价也推动了粮价的上涨,油价上涨导致粮食运输和从石油中提炼的肥料的成本也随之上涨。
粮价快速上涨贫困国家冲击最大
粮食价格的持续上升是对世界经济一次额外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还是贫困国家,他们必须承受高额物价。联合国粮农组织(FAQ)警告谷物价格的涨幅已令贫穷国家难以负担,目前全球有36个国家正面临粮食危机,主要是在非洲、南亚和中美洲。而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已经出现了支付不起食品费用的“新饥民”,就连联合国人道主义粮食救援计划也面临5亿美元的亏空。
由于粮价的快速上涨,自2007年初以来,阿富汗国内的小麦价格已上涨了67%,如今,购买面包和粮食的开支已经占了一个普通阿富汗家庭日常开支的45%.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苏丹的工作人员乔纳兹称,过去4个月用于粮食援助的经费增长了30%,该机构可能被迫考虑减少援助人数或援助数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不少家庭把每日三餐减为一餐,还有一些家庭每日仅摄入一餐主食。
由于缺粮,埃及民众在街头排起长队,购买平价面包;印尼人游行抗议大豆价格暴涨,政府被迫取消30%的大豆进口关税;在巴基斯坦,装运小麦和面粉的卡车有军人看管;在马来西亚,官方希望能将粮食留在国内,因此没有许可证私自出口面粉或其他产品的人将被判刑;在意大利,消费者团体开展“罢吃通心粉”运动,抗议迅速上涨的食品价格;甚至在富裕的美国,排队用粮食卡(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种救济)购买食品的人也越来越多。
全球抢粮争夺战全面爆发
印度宣布削减大米出口量加剧了全球各个国家对粮食问题的担忧。实际上,印度并不是第一个为保护本国粮食而采取行动的国家。
2007年,世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对小麦出口加征了10%的出口关税,2008年,税率被提高到40%.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已从世界各国进口了520万吨粮食,为找到尽可能多的粮食并储备起来,欧盟决定在2008年6月之前,暂时取消粮食进口税。
去年12月,中国也加入了这一战场,政府在半个月时间内连下三道禁令:12月18日宣布对粮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宣布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许可证。
应对世界粮食危机中国需要保持自给自足
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局,国内之前有一种声音是,即使中国出现粮食短缺,价格信号会很快传递到国际市场并增大供给,所以中国粮食自力更生的政策可以抛弃。但从上述国际市场的变动来看,这一纯粹市场化供给的考虑并不现实。因此,为应对国际市场整体缺粮的状况,中国需要保持国内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局面。
然而2008年最新的调研显示,今年中国产粮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预计播种面积较2007年实际面积减少超过1个百分点,加之雪灾影响(雪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这让粮食供给出现风险。而食品类价格在我国CPI权重中占比1/3,若粮食价格加大幅度上涨,无疑会加大通胀恶化的态势。
即使抛弃暴风雪的短期影响因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占用土地、耕地问题也将从长期上导致粮食减产。而在供给减小的情况下,受国际粮食价格高涨的驱动,2007年以来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却增长迅猛,2007年我国粮食的总出口量991万吨,进口不到160万吨。
鉴于国际和国内的粮食供给的减少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国内粮食政策确保粮食供应。具体为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国内的耕地面积,限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限制粮食用于转化能源。人力资源层面,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进而给予农民稳定的粮食利润预期,以加大粮食种植相对于外出打工的经济收益优势。技术层面,加大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生产效率,以便在同样的耕地资源下有更多的产量。金融层面,可以加大农村金融发展力度,以辅助农业生产;同时介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确保国际市场一定数量的粮食供应。
涨价,涨价,粮食短缺
据《印度时报》3月31日报道,全球不断高涨的粮食价格和日益恶化的粮食供应,助长了印度国内粮食危机。印度粮食单产十年来没有取得突破,产量增长陷入瓶颈,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加剧了粮食短缺状况。作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印度不得不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这一糟糕消息使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当天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
在经济专家看来,印度的粮食短缺也许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的到来。过去十多年,印度一直被公认为粮食自给自足的“模范国家”,印度有11亿人口,其中有2/3是农民,但在2008年初,该国宣布将连续第二年进口小麦,以平抑国内高企的粮价。印度曾经一直为自己的600万粮食储备而沾沾自喜,但现在,印度的粮仓也快空了!
缺粮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印度。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小麦库存将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地区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四的欧盟,去年也因大雨不断,影响了粮食生产。从全球的基本供需情况来看,2007/2008年度全球期末大米库存仅为7207万吨,全球大米的安全系数仅为17.13%,远远低于中国国内31%的水平,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在所难免。可以说,现在,全球粮食库存量已经达到了数十年来的最低点。
供需双重因素导致粮价暴涨
粮食库存下降主要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因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以及土地沙漠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的现实。在过去100年间,北半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了0.76℃。气候的变化不仅导致危险紧急自然情况数量增加,更对粮食的生产形成了威胁。在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加拿大等粮食主产国,由于天气恶劣,也导致产量严重受损,粮食库存急剧下滑。
在粮食生产因气候干旱而减产的同时,需求方面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由于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持续改善膳食结构。这加剧了原来就有的供不应求,同时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由于全球都市化的影响,加上人们富裕后总会摄入更多蛋白质和卡路里,“美食全球化”的现象正在上演,人们不再满足以米和大豆为主食,爱上了比萨饼、汉堡包和猪排。过去25年,世界肉类消费量翻倍,并在继续增长。肉的生产也需要大量饲料。农民需要喂3公斤粮食才能获得1公斤猪肉,对于牛肉,比例更高达7比1.全球饼干、面包、面条的需求量大涨也使得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
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也是引发全球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加大了粮食的消耗量。从美国和欧洲希望利用粮食和宝贵的农田制造生物燃料时,粮食降价的现象就消失了。据称,给一辆suv汽车灌满一箱生物乙醇所需的粮食可以让一个人吃一年。按照美国新能源法案,生物能源在2022年的使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与此同时,也有人称,“富人的汽车最终会吃掉穷人的面包”。此外,高油价也推动了粮价的上涨,油价上涨导致粮食运输和从石油中提炼的肥料的成本也随之上涨。
粮价快速上涨贫困国家冲击最大
粮食价格的持续上升是对世界经济一次额外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还是贫困国家,他们必须承受高额物价。联合国粮农组织(FAQ)警告谷物价格的涨幅已令贫穷国家难以负担,目前全球有36个国家正面临粮食危机,主要是在非洲、南亚和中美洲。而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已经出现了支付不起食品费用的“新饥民”,就连联合国人道主义粮食救援计划也面临5亿美元的亏空。
由于粮价的快速上涨,自2007年初以来,阿富汗国内的小麦价格已上涨了67%,如今,购买面包和粮食的开支已经占了一个普通阿富汗家庭日常开支的45%.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苏丹的工作人员乔纳兹称,过去4个月用于粮食援助的经费增长了30%,该机构可能被迫考虑减少援助人数或援助数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不少家庭把每日三餐减为一餐,还有一些家庭每日仅摄入一餐主食。
由于缺粮,埃及民众在街头排起长队,购买平价面包;印尼人游行抗议大豆价格暴涨,政府被迫取消30%的大豆进口关税;在巴基斯坦,装运小麦和面粉的卡车有军人看管;在马来西亚,官方希望能将粮食留在国内,因此没有许可证私自出口面粉或其他产品的人将被判刑;在意大利,消费者团体开展“罢吃通心粉”运动,抗议迅速上涨的食品价格;甚至在富裕的美国,排队用粮食卡(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种救济)购买食品的人也越来越多。
全球抢粮争夺战全面爆发
印度宣布削减大米出口量加剧了全球各个国家对粮食问题的担忧。实际上,印度并不是第一个为保护本国粮食而采取行动的国家。
2007年,世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对小麦出口加征了10%的出口关税,2008年,税率被提高到40%.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已从世界各国进口了520万吨粮食,为找到尽可能多的粮食并储备起来,欧盟决定在2008年6月之前,暂时取消粮食进口税。
去年12月,中国也加入了这一战场,政府在半个月时间内连下三道禁令:12月18日宣布对粮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宣布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许可证。
应对世界粮食危机中国需要保持自给自足
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局,国内之前有一种声音是,即使中国出现粮食短缺,价格信号会很快传递到国际市场并增大供给,所以中国粮食自力更生的政策可以抛弃。但从上述国际市场的变动来看,这一纯粹市场化供给的考虑并不现实。因此,为应对国际市场整体缺粮的状况,中国需要保持国内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局面。
然而2008年最新的调研显示,今年中国产粮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预计播种面积较2007年实际面积减少超过1个百分点,加之雪灾影响(雪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这让粮食供给出现风险。而食品类价格在我国CPI权重中占比1/3,若粮食价格加大幅度上涨,无疑会加大通胀恶化的态势。
即使抛弃暴风雪的短期影响因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占用土地、耕地问题也将从长期上导致粮食减产。而在供给减小的情况下,受国际粮食价格高涨的驱动,2007年以来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却增长迅猛,2007年我国粮食的总出口量991万吨,进口不到160万吨。
鉴于国际和国内的粮食供给的减少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国内粮食政策确保粮食供应。具体为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国内的耕地面积,限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限制粮食用于转化能源。人力资源层面,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进而给予农民稳定的粮食利润预期,以加大粮食种植相对于外出打工的经济收益优势。技术层面,加大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生产效率,以便在同样的耕地资源下有更多的产量。金融层面,可以加大农村金融发展力度,以辅助农业生产;同时介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确保国际市场一定数量的粮食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