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国经济形势要比想象中的好
2008-04-14 10:00:08
本周及下周,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即将全面发布。从当前各地方、中央各部门发布的信息来看,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形势要比想象中的好,年初的灾害性天气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正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内在的长期性矛盾也有逐步缓解的迹象。但国内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威胁日益严峻……
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延续上年的良好走势,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受国际原油价格等大幅上涨以及冰冻雨雪灾害影响,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
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良好走势
本周五,国家统计局将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各个司局领导将出席,汇总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就各自主管部门的形势进行分析,该会已形成的政策建议预计将上报国务院。按照过去的惯例,国务院将随即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为上半年的调控定出调子。一季度经济数据和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将由国家统计局公之于众。
截至4月9日,各地统计部门已经将一季度数据上报完毕,国家局目前正在加快汇总各项数据。不过从从各个地方统计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经济增速尽管比去年有所回落,但是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反弹压力很大的局面没有改变。
其中,甘肃统计局工交处处长施伯强表示,今年头两个月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只有8.2%,几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增幅同比回落7.89%;3月份甘肃工业比2月份有所回升,整个一季度经济比去年有所回落,但是整体仍然快速增长。甘肃经济工业增速放慢的同时,物价水平仍保持很高的水平。从上海、湖北、湖南、广西等地了解到的情况是,经济增长比甘肃更加乐观些。尽管今年1、2月份受到雪灾的影响,但是这个因素很快在3月份开始逐步消除。
在全国的经济也开始呈现回暖的情况,目前经济没有发现有大的下滑的异常现象,仍比较正常。以湖北为例,今年3月份的投资、工业增幅大幅增加,而消费进入了十多年最快的时期。河南经济预警部门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2008年一季度河南省国民经济增幅将会有所回落,预计为14.2%左右,比2007年一季度14.7%有所放缓,但仍然处于高位。
尽管美国经济在减速,但是中国“要把经济控制在政府预定的8%的年目标,还是很难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地方,比如福建、天津、重庆可以看出来,即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依然存在。
高盛4月8日发布报告预计,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约在10%,全国3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可能实现27%的强劲同比增长(1-3月累计增长为25.8%)。同时,零售总额预计增长20%,和上月基本持平。同时3月份出口也开始回暖,比如出口同比增幅可能从2月份的6.5%大幅反弹至32%左右。
3月贷款紧巴巴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
根据央行给出的按季控制要求,今年一季度的信贷增量应控制在全年计划的35%左右。从紧信贷也是从紧货币政策的核心。而最新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各行信贷投放呈现前两个月大举放贷、第三个月再进行压缩的格局,此外银行开始较多使用替代性融资工具。信贷的紧张造成了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同时,银行执行按季控制的难度很大。因为在去年下半年,各行都积压了大量的信贷需求,而且今年是政府换届首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冲动难抑。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银行议价能力明显提升,贷款利率随行就市,在暂无不对称加息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出台的前提下,一季度银行收益将得以增厚。对贷款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提高,是信贷紧缩给银行带来的一个意外之喜。昔日大客户变得前倨后恭,而针对中小企业的利率平均上浮甚至高达40%以上。
各家银行1、2月份贷款放得很猛,3月份都要采取一些措施压一压。所以,4月份的贷款可能还会蹦一蹦。上海不少银行1月份用去了一季度指标的大部分,相当于‘35%’用去了‘20%’还要多一些,采取此类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早见效益。
这种现象在东部省份较为常见。“截至2月末的数据显示,温州地区的各家银行基本把一季度的指标都用光了。由于各家银行都比较重视温州市场,大部分银行的贷存比都在75%监管警戒线之上;在2月末,温州工行的存贷比接近100%,中行也将近90%,新近成立的民生、兴业等银行温州分行的贷存比达到了120%、130%。
无独有偶。江苏的大型银行也存在前两个月贷款超过一季度指标的情形,3月份在进行压缩;为了严防贷款超计划,江苏的个别银行甚至执行“按旬控制”。由此可见,执行从紧的严格程度非同一般。央行看得很紧,各行总行心里都有数,一般不会去触高压线。
各行压缩贷款的手段无非两种,一是压缩票据贴现规模;二是贷款到期后,延期再贷。银行主要采取压票据的方式,“聪明的
人会算一算,期末有哪些票据到期,然后提前把贷款放出去,这样到季末也能达到计划要求”。而在温州地区,因为各家银行手中持有的票据非常有限,银行采取的做法是要求客户提前还贷,或者把到期的贷款提前还掉,4月初马上再贷回去。两种方法都非常奏效。
从一些大型银行的情况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依然受到银行的青睐。今年一季度,某上市大型银行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省分行的信贷增量均超过100亿;而同期,中部省份分行的新增贷款普遍在20至30亿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银行实际执行的监管比例比大银行略显宽松,一些省级城商行便成为当地除四大行之外的绝对放贷主力。
总体上,由于银根紧缩,融资成本提高,市场也对企业资金链产生更多担忧。一些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较大,近几年又没有收缩扩张战线的企业,资金链将非常紧张。
3月CPI或好于预期
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从不同方面显示,占CPI第一大权重的食品价格目前在高位滞涨。
食品价格高位滞涨
商务部9日发布消息称,上周(3月31日至4月6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小包装大米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公斤4.29元,与前一周持平。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农产品价格走势统计数据显示,自2月22日以来,全国小包装大米零售价一直保持在4.29元/公斤水平,同期全国小包装面粉零售价格也一直在4.07和4.08元徘徊。
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3月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为123.6,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11.3;“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4.6,同比下降6.9,环比下降14.1。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价格分析报告也指出,上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肉蛋菜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落。由于中国CPI统计中,食品占据34%左右的权重,是最大的一个“板块”,所以各类食品价格3月以来不同程度地回落和盘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CPI第一大权重开始在高位滞涨。
短期因素消除
去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出现以粮食价格为主的结构性上涨,而食品则可以细分为肉禽、粮食、食用油、蔬菜、鸡蛋等。虽然国际粮食期货价格在大幅上涨,但中国粮食产量5亿吨,大米、小麦、玉米都是产量大于消费,并略有出口,而且目前国内粮食库存1.5至2亿吨之间,所以短期内粮食对CPI涨幅贡献不大。
事实上,食品这一CPI第一大权重能够高位滞涨的原因还有许多。对于近期备受关注的大米价格问题,随着南方稻谷播种工作的逐渐展开以及储备粮的不断抛出,市场供给量增加。目前集团采购心态较为平和,市场供需总体平稳。随着梅雨季节的临近,南方地区需求有减弱趋势,与此同时,东北低价大米开始涌入南方市场,南方大米市场价格开始震荡走弱。这一现象归因于:南方灾情已经结束,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交通运输基本畅通,尤其是国家一系列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实效。
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上月36大城市鲜菜类除茄子价格较上期微涨0.4%外,油菜、黄瓜、西红柿和青椒价格均出现明显回落,分别比上月下降31.3%、11.5%、4.6%和2%;猪肉和鸡蛋均价分别为每市斤13.6元和3.4元,分别比上月下降1.2%和5.2%。
今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也就是说,其中食品贡献了九成涨幅,非食品的贡献只有一成。而对于3月份CPI的预测,相当多的机构认为会在8%左右。但也有分析师乐观地认为,3月份CPI会好于预期。
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食品的诸多细项中,粮食、蔬菜、蛋禽价格会保持稳定,对CPI更有影响的是肉价和油价。肉价是因为受周期影响制约,油价是由于大豆价格是中国主要农产品中唯一与国际接轨的,大部分需要进口。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也显示,3月期间,全国豆油零售价格由12.28元/公斤,涨到月底的13.17元/公斤,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走势从22.7元/公斤略涨到22.75元/公斤。
虽然如此今年3月份没有春节和雪灾因素,CPI要扣1.56个点,去年3月份CPI基数又比去年2月高0.6个点,即使3月环比一样,也要再扣0.6个点,因此,预计3月份CPI会好于预期。
贸易顺差好于学界及机构预测但仍然不高
从国际收支来看,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出口增幅回落、进口增幅加快、贸易顺差减少的势头。累计贸易顺差280.5亿美元,同比下降29.2%,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10日,海关总署将公布今年3月的进出口数据。但是4月9日商务部公布的一批数据已经率先透出信息:比起出口一片惨淡的2月,3月出口增速可能已经回升到了30%左右,顺差可能在130亿美元上下,略高于此前专家的估计。
4月9日,商务部产业司公布了一季度的全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数据,其中提到,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3.1%,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出口1.7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59.3%;进口同比增长16.4%,增速低于全国外贸进口12.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的比重为47.4%。
照此推算,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增速为21.4%,进口增速为28.6%。受2月数据的影响,一季度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4个百分点,而进口增速则上扬了10.4个百分点。但是,根据一季度总的进出口增速,3月单月的出口增速明显回升。按照以上数据估算,今年3月贸易顺差可能在130亿美元左右,虽然好于2月以及学界和机构的估计,但仍然不高。
商务部产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均出现下滑。其中出口927.4亿美元,增长17.4%,较去年同期下降9.6个百分点;进口801.1亿美元,增长13.4%,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
此后一周,今年一季度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也将随之召开。目前商务部对于外贸形势,仍然认为难以下定论,需要进一步观察。短期内不太可能出台新的政策。
新老问题正在破解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经济运行中一直存在的突出矛盾。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可能在今年得到根本解决。不过,从以上情况来看,这些问题的严峻性目前正在缓解。但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依然存在,“两防”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目前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旧存在,但有可能导致经济降温的苗头性变化也需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在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也要注意防止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资本可能会出现“大进大出”的情况。因此,要特别加强对热钱的监控,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因此,目前要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则要相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