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从“双防”迈入“三防”
2008-04-18 09:52:22
4月16日(星期三)下午14时30分国家统计局布会了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随后央行即宣布从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时间如何看待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央行短期内会不会继续加息,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将面临那些难点等问题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
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与前期市场预测几无差距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国际次贷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的严峻复杂形势,通过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0亿元,增长2.8%,回落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0778亿元,增长11.5%,回落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5993亿元,增长10.9%,回落0.4个百分点。
1、农业灾后重建进展顺利,春耕生产势头较好。尽管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整体恢复状况良好。根据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预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562万公顷,其中夏粮2674万公顷,早稻583万公顷,秋粮7305万公顷。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总体好于前期和上年同期,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为82.3%,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1917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1284万吨,增长2.3%。
2、工业生产增速减缓,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3月份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4.0%和14.6%;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8.6%和12.2%;汽车增长15.8%,其中轿车增长14.7%。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482亿元,同比增长16.5%,比上年同期回落27.3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于原油、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由去年的盈利转为亏损,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盈利大幅度下降。若剔除这两个行业,其它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5%,上升6.1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投资所占比重上升。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45亿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317亿元,增长25.9%,加快0.6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29亿元,增长18.3%,加快1.6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688亿元,增长32.3%,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0.8%、 25.9%和25.3%。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3%、35.2%和27.7%,中、西部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5和0.2个百分点。
4、国内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城乡消费均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5亿元,同比增长20.6%(3月份增长21.5%),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377亿元,增长21.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178亿元,增长19.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21490亿元,增长20.4%;住宿和餐饮业3687亿元,增长23.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大类商品零售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和金银珠宝类均增长30%以上。
5、价格总水平处于高位,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8 %,农村上涨8.7%。分类别看,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略有涨跌。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7.4%(3月份上涨7.8%),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3月份上涨8.0%),比上年同期高4.0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3月份上涨11.0%),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0%(3月份上涨10.7%),比上年同期高5.4个百分点。
6、出口增速回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加快。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7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回落6.4个百分点;进口2645亿美元,增长28.6%,加快10.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减少49亿美元。从动态看,2月份因受上年基数较高的影响,出口同比增长6.5%,增速回落45.2个百分点,但3月份增速又恢复到增长30.6%的水平,加快23.7个百分点。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68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539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3万人,完成全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0.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8万人,完成全年实现再就业500万人目标的25.6%。
8、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贷款有所减少。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23055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50867亿元,增长18.3%,回落1.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0433亿元,增长11.1%,回落5.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3326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各项存款增加26353亿元,多增7606亿元。1-3月份,货币净投放58亿元,同比少投放258亿元。
宏观数据降温调控预期降低
从昨天公布的这些数据看,基本上符合预期。从环比来看,出口和进口增长比往年确实有明显下降,并且可以预期未来的两个月还会继续回落。同时,顺差的下降也是市场预期的,一季度累计同比下降了11%,顺差的下降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也有利于缓解国内的流动性和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流动性将受到一定的考验。
三个关键的流动性数据下降,这说明了政府调控的目标已经初步显现,昨日央行发文的标题"从紧货币政策成效显现",就说明了管理层的态度。按照原先的调控目标,央行在2008年准备发放信贷3.6万亿,其中一季度发放35%,这个总数是1.26万亿,而实际数字是1.33万亿,基本和预期差不多。4月份,信贷政策可能会松动,因为商业银行一般是抱着"早放贷早受益"的原则。未来,随着人民币"破七"后,下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放缓,顺差也会慢慢回落,这将对出口形成一定的好处。
总体来看,目前的流动性数据下降,其实对股市的流动性影响不大,从存款大幅增加就能看到,中国的老百姓不缺钱,缺的是信心,只要政府的调控力度放缓,企业业绩保持稳定增长,股市会迅速好起来。这些数据的公布,能让调控预期暂时松口气,当然,这个最终还是看CPI的数据,尤其是四月份的CPI数据。
不过由于通胀仍然在高位,并且面临着粮食价格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追加新政策的可能性更小。
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激起市场争论
国家统计局发布以上数据后,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宣布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我国准备金率提至16%,这是今年央行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对于究竟是加息好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效果更好,市场上出现了激烈争辩,“紧缩派”以经济学家谢国忠为代表,他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还应该加息。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健臣指出, 市场失灵现象已经显现,社会资源将重新分配,今后经济走势不容乐观。他说:“现阶段要警惕通胀,所有紧缩政策都可能被使用。”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到18%,由于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途径不一致,加息可能还会继续使用,但这一决定不完全取决于央行。
而在“紧缩派”中,也就从紧的手段问题进行了分化,谢国忠、丁建臣、李慧勇认为要以控制通胀为第一目标,因此加息是必要手段。而国金证券宏观部总监杨帆则认为,西方国家不断降息,加息将使得热钱涌入现象难以遏制,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也认为,央行现阶段只能采取提高准备金率的办法来控制通胀。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陈伟则认为,目前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松动,除非GDP下滑到9%左右,即使放松也要在下半年以后。
与“紧缩派”相对的应该说是“宽松派”了。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则是典型代表。
“如果政府不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将导致双低,即低经济增长下的低通货膨胀。”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目前政府应该进行政策调整,改变紧缩型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把年初4.8%的通胀控制目标适度调高到5.8%,他认为过度紧缩虽然能够控制通胀,但是经济增速也将放慢过度。而经济增速放缓过度直接引来的是失业问题,引用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失业比通胀更可怕。”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滕泰则预计二季度不会有紧缩政策。
中国经济将从“双防”迈入“三防”
中央经济工作重点之前放在“双防”上,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特别加了个三防——“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说明对于经济形势我们原来有几个低估:
第一,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原来以为仅局限在中年美之间的,美国经济回落会带动欧洲和日本,而中国最终出口消费地正是这些发达国家,美国经济下滑的放大效应显现。美国对中国出口和经济都比想象得大,美国下降1个点,中国也会有1个点左右的影响。
第二,低估了出口下滑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就业和相关产业其实都有很大影响。以前大规模投资所兴城的产能,很大一部分被出口消化。相关产业已在显著调整,当前资本市场调整正是对这一点的提前的反应。
第三,低估了通胀压力的长期性,通货膨胀已经是现象,中国的通胀带有很强的输入性。控制通胀要付出比原来更多的努力,也要在国际范围内把握。巴曙松补充说,负利率不利于金融资源配置,容易导致资金浪费,官方利率与市场融资利率差加大,监控难度在加大。他认为不应保持过长时间的负利率。
保经济增长与抑通货膨胀难以共存
中国有能力拉动经济的增长,但通胀的问题,中国在继续维持高增长和抑制通胀之间将面临抉择,而两者可能在2008年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中,出口的增长在2008年可能最为乏力,曾在2007年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的净出口在2008年将面临外部需求下降、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共同冲击。从经过季节调整的贸易顺差数据来看,整体贸易顺差自2007年年中就开始趋势性下降,这主要是由一般贸易顺差的快速下降引发的,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非一般贸易顺差则自2007年10月起进入下降通道。
那么出口的羸弱能否用消费和投资的强劲予以弥补呢?2008年1-2月增速超过20%,这一方面是物价上涨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居民收入上升有关。笔者认为消费对GDP的拉动将在2008年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消费猛增会带动通胀上升,靠工资高速增长带动的高消费可能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
就投资来看,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受到银行信贷的影响十分严重,而银行信贷又受到宏观调控的直接影响,如果宏观调控倾向于保证GDP的稳定增长而放松信贷,固定资产投资无疑将会保持在高位,但是与货币信贷高度相关的通货膨胀绝难抑制;反之,如果宏观调控倾向于抑制通胀,那么信贷一定会被收紧,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回落,从而无法支撑以往GDP的高速增长。从历史上看,同一时期内消费和投资双双高速增长都伴随着高通胀。因此,消费和投资的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降低将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根据以上分析, 2008年GDP增速与CPI可能成为共进退的指标。如果宏观调控能在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中取得较好的平衡,笔者认为2008年中国GDP增速可能在9%左右,而CPI将会达到6%,当然,国际环境的不确定也加大了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