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债“核”风波暴中美经贸关系的脆弱性

2007-08-14 09:23:15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周三的报导:两名“中国政府官员”威胁说,北京可能会把手中庞大的外汇储备当作对付美国国会压力的政治工具。此消息一经报道,美国总统布什称“中国如果这么做将太过鲁莽”。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如何的呢……

未证实报道引起美方强烈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刚好发生在美国国会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通过了针对中国的货币立法议案之后,显然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又“火上浇油”。

而报道中所称的“两位中国政府官员”其实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何帆。报导称,夏斌上周在解读政府政策时指出,大陆外汇存底应被用作与美国谈判的“还价棋子”,并称“要让人们知道北京可以选择让美元崩溃,而且具有这一能力”。何帆更进一步表示,“北京有让美元崩盘的能力。”
此消息一经发布后,布什总统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的时候罕见地对一则有关中国可能会抛售美元资产的传闻发表评论。他虽然表示对这条消息的准确性感到怀疑,但依然用强硬的措辞表达了他的看法:“如果这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他们那样做将是很鲁莽的。”与此同时,财政部长保尔森也在CNBC电视台上称这个传闻暗示的做法是“荒谬的”。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首席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致函给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希望周文重能明确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反映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他认为,中国学者的言论虽然在美国引起了紧张,但不会改变国会的立法意志,相反则会刺激国会一定要把这一立法工作进行到底。

外媒捏造消息令中国很被动

从14日到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出访吉尔吉斯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比甚凯克峰会、赴俄罗斯观摩军演,并访问哈萨克斯坦,外交部称之“一次重大外交行动”。而国外媒体这则有关于“中共两官员放狠话称有能力通过抛售使美元崩溃”的报道显然令中国政府高层分了神。

面对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应,中国央行12日通过新华社表态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是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整个事件的真相是: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夏斌在4月份完成的某份报告中建议将“抛售美国国债作为谈判筹码”,但上述说法无奈地被英国《每日电讯报》“加工”后变成题为《中国新核武器》的危言耸听文章。
而最无辜可能是何帆。除被误称作为高官外,他所说的《中国对保持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贡献很大》,竟被《每日电讯报》写为中国有能力让美元崩盘,从而丧失储备货币地位的权威证据。

如何评估中美经贸关系的特点

为何一条未经过证实的报道会引起美国如此大的反应呢?

首先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元首和高级政府官员很少对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做出公开评论。布什和保尔森这次不同寻常的做法是美中两国在汇率问题上的不耐烦情绪和挫折感日渐增强的反映。

其次是,中国确实拥有通过抛售它所持有的大量美国政府债券来干扰美国市场的能力,尽管我们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找不到“下家”来接手这么多美元资产,而且抛售行为会令美元的贬值也会使中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大缩水。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府都不会想到在这个问题上虚张声势。”

最后是,此消息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关键在两点。

第一是所谓的“有能力通过抛售使美元崩溃”,自从中国握有高额的美元资产之后就一直不绝于耳,而且每当中美经贸关系紧张关系加剧的时候,这样的观点就会出现,中国也有学者或明或暗地表示过这种观点,只是从来没有像《每日电讯报》这次“报道”的那么“露骨”。
第二就是所谓的“中国政府官员”,尽管夏斌和何帆不是中国政府官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却是“百分百”的官方研究机构,而在国外观察人士眼中,中国的政策改变一般都是首先通过重要的智库和学术机构来传播的。这就给外媒“兴风作浪”提供了素材和土壤。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考虑到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考虑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背景,夏斌发表关于“抛售美国国债作为谈判筹码是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言论是轻率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