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殖民主义”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
2007-08-23 09:44:06
在中国快速挺进能源投资大国行列的同时,有关中国“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也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日前,这一说法再度遭到了中国商务部的有力驳斥。去年6月,温家宝总理非洲之行时就说过,“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看看历史就知道……
中国政府再驳境外资源掠夺论
中国“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论”的说法前日再度遭到了中国商务部的有力驳斥。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吴喜林在参加商务部在线访谈时表示,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一贯遵循共赢原则。
他同时透露,直接进口矿产品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利用境外资源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经济增长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中国正展开一系列“能源外交”。然而,这种“进取”的资源投资政策,也日益招致国际舆论的非议。由于容易触及“国家安全”,近年来中国能源商境外投资不断遭遇政治礁石。中国“境外寻能源无原则”等论调,也一度为中国的境外能源投资之路蒙上阴霾。
对此,吴喜林认为,其实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将为东道国带来至少三方面收益:中国境外资源投资,把东道国的潜在财富转化为现实财富;中国向东道国转让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增强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在资源国实施资源性产品加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效平衡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我们始终按照国际惯例,发挥中外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互补”。
年初,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非洲八国前,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介绍这次出访情况时表示,中非合作是公开透明的,欢迎其他国家与组织参与对话。此外,翟隽还表示,对于国外一些关于中国在非洲所谓“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的论调不能成立,中非合作不仅有利于非洲国家政府,还有利于改善当地民众生活。
“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
犹记得去年6月份,温家宝总理非洲之行说过的一句话,“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我们长期以来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随后,温总理说道,在这里,我想强调,长期以来非洲人民也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大家知道,中国同非洲几个国家有石油贸易,这些合作是公开的、透明的,也是正常的、互利的。去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不及某些大国的三分之一。中国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非洲人民修建了像坦赞铁路那样的工程。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更要不忘老朋友。中国有一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资源缺口,海外寻源迫切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8月9日发布首部工业化蓝皮书,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虽然增加世界经济发展风险,但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则减弱。陈凤英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能源消费将处于一个强劲上升的时期。
目前美国人均消耗资源量最高,达到人均消费10吨标准煤,即使是最节约资源的日本也达到了人均4.6吨标准煤。即使达到日本的水平,在未来人口十四五亿的情况下,中国也仍然要消费60亿吨的标准煤,接近现在的三倍。
有数据显示,中国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约占50%,但由于高耗能、低效率、重污染的产业占其中较大比重,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目前中国能源形势面临能源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加大、进口渠道单一等问题。中国2006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45.2%,非洲占31.5%,亚太地区占3.6%,俄罗斯占11%。
目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由于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能源供应形势已经全面偏紧。由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中国在海外的石油投资已迫在眉睫。
“入乡随俗”走出去
铁矿需求倍增,企业寻求海外资源成趋势
中国铁矿石需求量成倍增长,目前紧缺态势明显,中国钢铁企业寻求海外矿石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宝钢、首钢等已在非洲、澳洲、巴西等地区达成开矿意向。近三年来,由于全球钢铁产量猛增,铁矿供应迅速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国内铁矿石需求以每年5000万吨的速度猛增,铁矿进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随着一年一度的全球铁矿石谈判的临近,
铁矿资源再次成为时下热点。
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45%至50%,首钢的企业自给率为30%左右,其他70%均依靠进口,铁矿缺乏现象已然存在。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寻求海外矿山资源的趋势初现端倪。据悉,宝钢已在澳洲、巴西开始开采矿山,鞍钢亦达成海外开采协议。另有消息显示,首钢预计在明年一季度与海外达成第一批矿山开采协议。
目前企业收购或开采海外铁矿,并不采取直接运输回国的方式,而是在当地产销,以资金的形式收回境内,间接补偿境内矿产缺口。首钢海外开矿阻力不大,已在非洲参加当地项目招投标,在澳洲则将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开采,开采意向已基本明确。
中哈石油管线进里海
今年上半年,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成为中国境外资源投资的经典案例。素有“第二个波斯湾”美誉的里海开始向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招手。有报道指出,里海石油富可敌国,它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产油“新贵”。据美国能源部估算,里海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因此,它也被称为世界“21世纪的能源基地”。
中国国际化资源战略先立足周边
国家“十一五”规划时曾提出,中国将建立开放、互利的国际资源利用体系,而首期发展资源战略伙伴关系的重点将在周边地区。在粗放型的转变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同时,必须确立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源观和资源战略。能源发展从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据了解,各国能源安全战略基本共同点是:以保障油气安全为核心,积极开拓国内外石油基地;建立和加强战略油气储备;竭力推行节约能源政策;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代替能源。
根据目前国际情况,在能源安全上与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主要是日本、韩国、印度、美国等能源消耗大国。今后在油气供应和石油运输线安全保障等领域的竞争,主要也是在上述国家之间展开。但竞争中也存在合作的机会,中国应在世界资源体系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机制,而不应当是被动、相互冲击的关系。与竞争国加强合作开发,不仅有利于取得竞争国的信任,同时对建立多元化石油供给体系有很大好处。另外,西部地区将担负更多的战略资源储备任务。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扶持一批优质企业走出去,当然其中就包括资源类的企业,比如石油、矿产等。然而在这个全世界都在为资源而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企业的“国家背景”很容易惹来争议,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技巧要深研,行事要低调,到当地不妨“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