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体制改革步入收官期
2007-08-30 09:33:45
今年前5个月全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大增,这使我们大吃一惊。去年,全国电价因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喊亏”而上涨。现在回过头来看,“喊亏”其实未必真实,而是故意哭穷。由此来看当前整个电力的发展,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部委从发电调度制度、电网分开有关遗留问题、电煤联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
电力行业利润大增掩盖不了诸多问题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37亿元,增长57.6%。利润总额增长如此之高,使我们大吃一惊。去年,全国电价因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喊亏”而上涨。现在回过头来看,“喊亏”其实未必真实,而是故意哭穷。由此来看当前整个电力的发展,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
电源结构不合理,电力增长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多的倚重煤电,一方面加快了煤炭资源的枯竭;另一方面,煤的燃烧造成了大量的大气污染我国1/3的国土遭受酸雨污染,其中有一半以上与发电燃煤有关。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总体上看,我国综合单位能效是发达国家的1/3,美国的1/4,日本的1/5。国有电力企业总资产回报率只有1%~2%,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5%~6%和发达国家的9%~11%。此外,电力企业主辅、主多事实上不分的问题普遍存在,成本模糊、笼统,不能有效控制,交叉补贴和关联交易不可避免,极大地降低了行业效率。
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多,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受“重发轻输不管供”的影响,加之电网投资主体单一,电网建设相对滞后于电源建设和用电需求。随着电源建设的快速发展,电网发展滞后的现象更为突出。无论是远距离输电,还是区
域省间联网,尚不能满足西电东送和市场建设的需要。
中央多方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发电调度制度实施重大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7日宣布,近期将在部分省份开展节能调度改革试点,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以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前提,优先调度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对火电机组,按照煤耗水平调度发电。能发电调度将按照分省排序、区域内优化、区域间协调的方式,实施优化调度,努力做到单位电能生产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少。我们认为,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是对我国现行发电调度制度的重大改革。这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高耗能高污染的发电机组能够获得的发电小时数将越来越少,客观上有利于低效小火电机组加快关停,优化电力工业结构和布局。新政策也对于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改小组操刀电力反垄断
在《反垄断法》出台的大背景下,本月底召开的电改小组第十次会议,有关部门对国家电网这一强势垄断机构的有力挑战。电改小组抓紧进行主辅分离、输配分开以及农电突破等问题的研究。业内认为,这次“深入式”改革将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目前电网企业的垄断权力和范围。另据消息,厂网分开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有望在年内完成。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已印发《关于电力资产财务划分有关遗留问题的通知》,对发电和电网企业之间尚未签署发电资产划转移交协议的有关遗留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
加快建立电煤价格形成机制
国家发改委28日发布报告认为,目前电煤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健全,一是重点电煤合同价格依然明显低于市场交易价格,二是个别地方电煤市场化进程缓慢。报告建议,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科学规范、具有操作性的电煤价格形成机制。我们认为,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前五个月全国电力行业利润大增却仍“喊亏”。我们施行“煤电”联动是要真实联动的,而不是虚假的。
电力行业发展新动向
电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看起来是发展中的问题,其实质还是体制、机制和制度问题,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十分有限。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电力工业更好更快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四大“关键词”勾勒出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新动向。
关键词之一:“大机组”。中国政府“铁腕关小”的同时,中国发电行业的一场脱胎换骨的行动也在迅速展开。一大批大型、
高效的机组在小火电退场的同时纷纷“重装上阵”。大机组加速取代小火电,不仅有效改善了我国电源结构,也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中国发电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之二:“大能源”。在经济发展形势和煤炭、运输市场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的压力下,电煤一体化、综合式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内电力企业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之三:“煤耗”。事实上,上半年国内电力行业的绝大多数“动作”都可以和“煤耗”一词相连:节能减排、关停小火电、超超临界机组运行等。在火力为主的电力结构下,千方百计降低煤耗既是国家政策的着力点,也是电力企业比拼实力和技
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之四:“清欠”。上半年,一场引人注目的将预留国有电力资产变现,进而清理历史“欠账”行动步入“收官”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笔数额庞大的国有电力资产逐步完成变现处置,中国“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起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