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生态文明”必须得到重建

2007-09-11 09:30:39    

对于中国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恶化的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9日在第十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指出,作为推进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行动计划,环保总局首次提出了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架构和路线图。更分析据此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可能被写入十七大报告……

环保政策路线图初露端倪

潘岳说,我国此前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环保风暴”,但收效有限,“风暴”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性的措施来约束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因此,我国提出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即将出台的环境经济政策有望解决这一弊端。
目前环保总局已经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制定出台了《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下一步,将是联合财政部开展环境财税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课题的研究和试点;联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保护核查,评价其环境绩效,促进上市公司履行环保责任;联合保监会,在环境事故高发的企业和区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联合商务部,加强对出口企业环境管理,限制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出口。
他认为,经过研究发现,根据中国现在的国情,能够实施的大概有七条:绿色税收;绿色收费;绿色资本市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因此,从环保总局与各宏观经济部门合作情况看,争取在一年内出台若干项政策;两年内完成主要政策试点;四年内初步形成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场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表示,造成中国环境破坏的最主要根源是政府的制度无序与恶性竞争。

中国正在上演背“水”之战

八年前,中国知名环保人士马军就在他的名为《中国水危机》的书中提出“洪水、缺水均与生态退化直接相关,如果不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变革治水思路,中国很多地区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水危机”。如今,当人们理解了这部堪称“中国版的美国《寂静的春天》”的警示价值时,被拖延了的时间已使其代价变得更为高昂。
中国在最近三十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在让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豪、令全球感到震惊与艳羡的时刻,这个提前到来的代价实在令人无奈、忧虑、沉重、愤怒……今天的中国,正面临一场艰难的、涉及到千秋万代子孙利益的背“水”之战。
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世界的几十分之一。
我们目前的资源能源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可居住的土地50年内水土流失了一半,现存45种主要矿藏15年之后将只剩下6种, 5年后60%的石油需要进口。我们的环境不可持续。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量第一、还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官方环境监测总站在今年1月至4月对中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河流的多个地段及其流经的城市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不仅对人体有害,甚至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而中国环保机构数据却显示,2006年,中国七大水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26%,当局重点监控九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惊人地达到七个。

环保已经上升为中国文化伦理的标志性问题

面对各地“重发展、轻环保”及“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的现状,连国家环保总局某官员都感慨:企业对环保有“三不怕”——不怕环境监察、不怕行政处罚、不怕有损百姓;而地方政府竟“三不查”——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不批示不查!
中国环保正在企业利益、集团利益以及地方利益的博弈中苦苦挣扎,而要绕开西方曾经深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泥沼,环保之战归根结底还在发展观念与路径选择上。否则,所谓前车之鉴便无何意义、“后发优势”便无可体现。
环太湖地区,这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苏州、无锡、常州,曾是何等荣耀、令人瞩目?当地政府曾宣誓苏南“决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今天似乎已成黑色幽默。连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也坦率直言:蓝藻事件全面颠覆了苏锡常全面小康的成果,“是我们在向大自然还债”。
因此,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发展转型,绝不应成为空泛的政治口号,而要具有前瞻性、从容地解决眼下的危机、少向大自然付代价,就必须从司法管制、行政处罚、道德约束、文明教育等入手,举全社会之力,亡羊补牢、只争朝夕。从这个高度看,要想解决中国的环境危机,我们就必须打破以往的环保观念,重建中国式的“生态文明”。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