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以铁腕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2007-09-29 11:00:29    

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火热,GDP增速不断加快,而CPI增速则在8月刷新了10年高点。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全方位升温,不断刺激着市场的神经。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是否进入全面通货膨胀时期,我们又该如何治理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或许中国需要更为猛烈的宏观调控政策……

“稳定通胀预期”已成宏调关键词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6、7月份CPI不断创出年内月度新高的情况下,8月份CPI再度攀升,同比上涨达6.5%,前8个月CPI累计上涨已达到3.9%。

尽管已经动用特别国债、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多种货币政策手段,但调控效果似乎仍差强人意。降低贷款增速、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港股直通车等措施也相继出台,目标直指银行系统内及A股市场的流动性,这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祸根,但似乎依然不是“治本”之策。根源究竟在哪里?中国经济需要怎样的货币、财政政策或是行政调控手段?

且不说其它的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央行最近几次加息,“稳定通胀预期”已成央行加息关键词,它也是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关键词。

全面通货膨胀之争

反对中国进入长期通货膨胀的观点

国家统计局倾向于中国没有进入全面通货膨胀。其认为,如果说中国进入通胀时代,那就意味着中国将进入长期的通货膨胀。但是构成长期通货膨胀的基础,是一定要出现劳动力工资长期上涨趋势等状况。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出现紧张状况:其一,市场还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其二,尽管近年工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名义GDP、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速更快,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比名义工资增长快。通货膨胀最终是否会传导到非食品价格,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但是,目前长期通货膨胀的基础不存在。在任何经济形势下,不管存在多少剩余劳动力,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一定会有通货膨胀。如果这一轮通胀最终形成通胀预期的话,最后还是会体现为劳动力工资上涨压力。因此,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通胀预期,而不是是否进入通胀时代的问题。

赞成中国进入长期通货膨胀的观点

央行倾向于中国进入全面的通货膨胀,而流动性过剩是根本原因。中国流动性过剩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在过去几年,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迅速加强,央行不得不大量在外汇市场干预,由此带来突然增加的国内资金流动性,导致经济过热,但一开始的主要症状是过度投资、房地产热等。最近,使得通胀上扬的催化剂是粮食、肉类短缺,把过去一直在价格上被掩盖的经济过热现象给挑明了。食品价格不会有比较大的下降,非食品价格会迅速上涨并扩散。资产价格的上涨,更能反映目前的经济过热情况,无论是房价、股价,过去几个月都出现失控性上涨,背后还是流动性过剩。

以铁腕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在研究员看来,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可能是完全过热。房地产和银行信贷这两大资产价格的互动,不仅让两大资产价格泡沫越吹越大,也让其价格上涨传导到整个经济领域,使国内通货膨胀快速上升。同时,也让银行的信贷快速扩张,整个市场流动性泛滥,从而形成了一种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快速飚升—信贷快速扩张—通货膨胀—流动性泛滥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也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由于国内产业结构形成大量顺差,人民币预期升值,央行上调利率入,再加之最近的美国次级债风暴,这些致使巨额外汇流入国内;央行为此必须通过不断发行人民币来对冲流入的外汇,这就造成国内流通中“钱多于物”的局面,形成通胀。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越是宏观调控,CPI越是往上走呢?这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过于温和有关。而实施温和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因为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的分立性,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每个部门都根据本部门的利益做出不同的判断。正是这种分立性,使自然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不是依据知识、理论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而是权力与利益的平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温和性,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快速上涨。

央行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尽管走向了市场化的正途,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处于传统的“逆风而动”的思维中,即随着经济数据和CPI的上涨而起舞。而CPI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它是居民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变化的结果。如果仅是以一个滞后性指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那么自然会弱化央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预期性。这就是目前国内加息频率越来越高,但是效果却越来越不好的原因所在。从这意义上来看,如果仅是保持在“逆风而动”传统的货币政策思维上,与建立有效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要求是相差甚远的。

因此,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政府宏观调控就得改变目前这种过于温和的方式,采取铁腕手段对当前中国经济进行全面治理,使其回归市场法则,恢复市场理性。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得先解决政策的分立性问题,不要政出多门,更不应为一部分人的利益所左右。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市场化工具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以央行及银监会为主导,不能喧宾夺主。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