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把改革之路继续推向前行

2008-04-25 09:53:52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今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但较之30年前,今天的改革和创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南方的雪灾、飚升的物价、震荡的股市,西藏骚乱以及近期奥运火炬的传递风波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这一切都在考验着政府和人民的创新改革能力。欣喜的是,十七大之后,无论是政治、经济领域,还是社会、文化领域都推出了一大批改革创新举措,大部制改革、个人所得税修改、医改新方案,金融市场开放……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创新的征程中,信心更加坚定,步履更加铿锵。

 破解中国当前难题急需“与时创新”

中央反复强调,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而如果一系列棘手的经济问题与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的话,明年恐怕更加困难。

不久前,众多媒体还几乎异口同声称,2008年是“中国年”、“中国好运年”、“中国崛起年”,等等。但随着“中国制造”再起风波,南方的雪灾、飚升的物价、震荡的股市,加上西藏骚乱以及近期奥运火炬法国传递风波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所有这一切,考验着党把握大局的能力、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考验着知识精英的识辨能力以及考验着国民的适应与忍耐能力。
现在的诸多棘手问题与矛盾,是综合并发症,是顽症。仅从一两个方面来常规着手是难以有效应对的。如现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是长期资源价格扭曲、市场机制混乱等各种问题混成一团乱麻的产物。如时下的世界粮食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粮食持续四年大丰收、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形下,食品价格却持续上涨,供求理论已无法来自圆其说。食品价格上涨以豆油为先,豆油为何要领先?为什么能够领先?这些餐桌上问题谁能回答清楚。至于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涨落,则要比餐桌上的问题复杂得多,管理层现在也忙得焦头烂额。而所有这些棘手问题,都是原先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呈现和爆发。这些问题仅靠采取常规的“外科手术式”的对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破解这些难题急切需要“与时创新”的新理念。

领导要当好创新的“车马炮”

温家宝总理曾勉励领导干部在创新中要像“象棋中的‘车’一样勇往直前,‘马’一样与日俱进,‘炮’一样跨越发展。”作为领导干部,肩负一个地方的发展重任,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者,在工作中应当好“车马炮”。

领导干部在创新中起着带头作用,领导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对干部群众有着直接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面前,要想在改革创新上要想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作表率,要带头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找到科学的创新思路。

同时领导干部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把创新的成果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并转化为全社会的创业创新实践,而不能把解放思想停留在口头上,把创新思路停留在文件上。把新的思路贯彻到基层,把新的政策措施送达到基层,激发基层创业创新活力,发现和总结基层创业创新经验,帮助基层解决在创业创新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给“仇和式”创新多点宽容

新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昆明再次推出了他的“新政”。从仇和履职昆明开始,他的各种动作就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从在昆明各大报纸上刊登昆明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分工情况和联系电话到市委书记勒令开会睡觉的某副局长辞职,无一不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其实,从当初任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开始,仇和就一直是一个存在着诸多争议的领导干部,很多当地的干部对他“铁腕”式的执政风格非常不满,甚至是咬牙切齿,恨之如骨;然而当地的群众却非常喜欢这样风格的官员,宿迁也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仇和在历任岗位上引发的诸多争议,也不去探讨开会睡觉被勒令辞职的副局长是否情有可原,就从仇和这种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魄力和激情来说,就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对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进行了深刻分析。应该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改革创新将是时代的潮流,是我们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我们的事业,也迫切需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干部,虽然饱受争议,但我们还是应该给“仇和式”的创新多点宽容和理解。

用制度来为“创新”保驾护航

回望30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发现几次关键性转折,几乎都是从基层的探索和试验开始,然后在国家的制度法律上予以确认,形成一个完整的“上下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探索的主体,基层改革是制度创新的源泉。当年以小岗村农民为代表的底层民众为了生存而寻求经济自主的“首创”,能够被总结完善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今天民间和基层为落实、保障民主权利而进行的一些“首创”,也没有理由不被倾听和上升为制度。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也为制度创新如何注入动力提供了最好的回答。

对于如何保护基层改革创新,如何从制度上巩固改革创新。有些地方已先行做出表率,昆明提出“鼓励创新创造、宽容挫折失败”,要求对改革创新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要热情帮助、鼓励加油,这样的态度比“奖励基金”更有意义。

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改革创新虽然成果不断涌现,但在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等“关键领域”突破的动力不足。有部分地方政府领导以“稳定”为由,拒绝制度创新,坐失改革良机;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打压创新者,有些满怀理想与热情、敢做敢为的基层官员为创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些地方官员“求稳”的背后则满是功利的算计,官话套话背后更有“官等官磨”,做秀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取代了真正利国利民的改革创新。这种精神状态,远离责任、勇气与胆识,不仅是对30年前改革精神的背叛,更是对十七大精神的背离;任其泛滥,失掉的不仅是历史机遇,更是人心。长此以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头不发话什么也不要干、无过就是功的“犬儒”作风会大行其道,一个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就会窒息。 

区域创新初现“百花齐放”

进入2008年的中国,各地改革创新复见激情燃烧之势。在广东,解放思想的再发动让人们重温南粤特区初创时期筚路蓝缕、“杀开血路”的峥嵘岁月,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创新大潮力图再次超越、重铸辉煌,继续担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在安徽,部分县、乡试点不设候选人,改由村民一次投票海选村委会的“一票制”直选。在南京,一场特殊的电视公选辩论赛通过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现场直播,而主角竟是竞争四个政府部门正职的16名市管副职干部。在昆明,除了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在报纸上公开,还设立“制度创新奖励基金”,更高调宣布对基层探索性实践不得横加干涉的“一条政治纪律”……改革创新已初现“百花齐放”气象。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