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论坛百家争鸣“煮酒论金融”
2008-05-14 10:16:10
为期两天的2008首届陆家嘴论坛日前已圆满闭幕。本次论坛,以“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400余名金融界高管就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全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竞合、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账下可兑换、中国金融机构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2008陆家嘴论坛”已在沪闭幕.本次论坛规格颇高,包括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上海市市长韩正等悉数到场。另外,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大卫·麦考密克、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摩根斯坦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高盛副董事长兼亚洲区董事长麦克·埃文斯、美林集团副董事长威廉·麦克唐纳等也纷纷就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全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竞合、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账下可兑换、中国金融机构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人民币升值四大热点引发“百家争鸣”
争鸣一:汇率改革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
对于中国近几年经济发展来说,人民币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又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攀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需要精心设计、谨慎推进。人民币汇率迈向资本项目可兑换之路仍然存在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争鸣二:中国何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中国必须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只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化才行,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资本项目向自由化的条件,因为中国的金融体制虽然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还没有经过考验。银行体系到底能不能抗拒大规模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中国一旦出事,是没有人能救你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谨慎。
争鸣三:人民币应该如何升值
综合考虑,一条原则就是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应该取决于它对于通货膨胀、热钱流入、贸易平衡、经济增长等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综合结果。紧缩的货币政策本身也包括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美元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具备见底回升的条件,而这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终点的出现。热钱的流入自然也会有所减少。中国资本外逃现在看还不是一个很大的担忧,一些资金流出的话,可能交易成本也比较高。
争鸣四: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梦
对世界和中国来说,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民币从弱货币变成强货币。对中国和世界来说,中国从一个债务国变成一个债权国,仅仅20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债权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市场经济国家,全世界的债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20年以前,所有的外汇储备集中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今天70%以上外汇储备集中在亚洲和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个世界借钱的人和有钱出借的有很大的变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也被使用和接受,这可能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从长远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民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的国际货币和强货币,但是还有一段非常遥远的路要走。
防范“热钱”甚于防川
在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都表示,要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确保金融安全。而在跨境资本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热钱”。“热钱”是一种国际游资,它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上快进快出,寻求短期回报,并给各国经济带来冲击。据专家估算,到今年年底,涌入中国的热钱规模累计将达到6500亿美元左右,堪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热钱流入当地的水平。我们认为,尽管中国贸易和金融日益开放,但现在如果要回答中国的资本管制是否有效的问题,仍然为时尚早。尤其是,巨额而频繁的跨境资本流动可能会削弱但不一定会压倒资本管制,而小额且稳定的资本流动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本管制是有效的。目前,国际热钱环伺中国的主要动因是国内汇率的人为扭曲以及高估的资产价格,而根子还是在中国低效并且受到隐形保护的金融体系。
然而,为了减少资本项目的不对称,减少热钱的冲击,减少存在的汇率方面的单项扭曲,这意味着未来必须允许大量的资本流出,以及放松对银行存款的管制,这必将是对中国银行业、金融业最严峻的挑战。国内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启动多时,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清晰地看到其承诺的发展路径,粗放经营的行为却随处可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是一项艰巨但又紧迫的工作,从东亚到南亚,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用了30年的时间才放松了之前承诺的资本项目的管制,在印度,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已经经过了16年。
金融混业经营乃大势所趋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话,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体制到一定的情况下问题就会暴露,需要调整。没有绝对好的体制,也没有不好的体制。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体制是上层建筑,改还是不改,就看这个体制适不适应当前的基础。各国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考虑金融监管的特质,具有国际共性又有自主的特点。因此总体来看,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是三个过程,大体符合国际金融监管的规律。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那么金融混业监管也将是必然的,只不过一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也不利于治理和制衡,同时还有分设央行与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利率方面实现了统一监管的格局,有利于建立监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当前国际潮流,与其他改革相呼应。金融监管的设置既要从整个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情况吻合。国际上多个国家已经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我们国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也是大势所趋。
金融“防火墙”重于泰山
中国建立金融安全体系有两道防火墙:一是建立金融领域的市场体系,使稀缺的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良好的市场运转机制与高效率的正确的资源配置,而非存款保险制度,才是金融市场最好的安全保障;二是建立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全的内部开放机制,使境外危机不至于在中国蔓延,中国金融机构不至于被外资逐步蚕食,同时使内部的金融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如果欠缺第一道防火墙,即便中国的金融机构百分之百由国有控股,也无法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如果欠缺第二道防火墙,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买单者,中国金融市场会成为全球金融机构逐鹿的乐土。应该指出的是,这两道防火墙密切相关,欠缺任何一道,其他防火墙都会成为风蚀之墙,不堪一击。
要建立防火墙,我国金融市场的软肋何在?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许多人避重就轻,不提中国金融机构滞后的内部治理,也不提金融资源的行政主导因素,一味将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归咎于缺乏创新工具,这显然是因为制度改革与破解既得利益集团比建立金融工具要困难得多,而金融创新利益也要大得多。我们看到资产证券化、融资融券等创新提议层出不穷,仿佛只要增加了资金杠杆作用,中国金融市场的一切困难都可迎刃而解。事实绝非如此,精进于金融创新工具而忽略制度建设,对于市场基础并不稳固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无异于玩火自焚。
警惕金融风险仍是永恒的主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金融领域对内开放是跛足的,远远落后于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内部治理滞后,在遭遇困境时只能寻找外援,以低价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将近万亿元人民币财富拱手相送。不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国家注资、上市、向外资寻求援助等行政调整,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是一个重大误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脱离竞争而提高自身效率。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已经贻误了制度改革与培养本土金融机构的良机,同时使得资源配置继续向行政主导型靠拢。
我们建议,国家应严格资本账户管理,谨防热钱快进快出之痛:一是要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监测,因为如果没有权威的监测数据,防范将难上加难;二是应进一步调整汇率形成机制;三是加强对资本流出的控制,谨防外资收益大量汇出,并防范对冲基金等的冲击。尝试通过表面的改革,直到中国金融系统摆脱多年沉疴如不良贷款问题,以实现渐进式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战略,阻力较小,然而,大胆的政府能够做得更多。短期内除了合理控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贸易检查和制裁的力度,并努力保持资产价格的合理估值水平等措施外,加快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银行业的改革进程才是实现未来资本平衡流动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