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如何关乎中国

2008-05-26 10:12:45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正进入了如火如荼的中场阶段,随着20日的初选结果出来,奥巴马似乎已胜券在握,其实不管最后是谁入主白宫,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加强中美两国关系,改善世界格局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些确实有意义的事情,谁当选,真的无所谓。

奥巴马胜券已在握

美国民主党总统提名战接近尾声,肯塔基州和俄勒冈州当地时间20日举行初选,落后的希拉里并无向对手奥巴马加强发炮,在“休战期”和平进行选战,预料奥巴马的党代表票离提名门槛只差50票。

自2月4日“超级星期二”以后,奥巴马以其连下十州的优异战绩,却正在使民主党内“两强争锋”的局势发生动摇。奥巴马的强劲势头,得益于他年轻富有朝气的选举风格,他在选举中主打的“变革”牌的政策纲领,也得益于他得到了党内包括肯尼迪家族在内的越来越多政治望族和头面人物的支持,得到了越来越多美国白人选民的支持,这已使希拉里尽是老年女性“粉丝”的场面相形见绌,。从中我们当可看出,相较于希拉里的女性身份,奥巴马的黑人身份正在得到美国普通人的更大认同,这是一个重要信息。

而放眼11月的大选,从民主共和两党的最后对决来讲,无论希拉里还是奥巴马两人谁代表民主党出战,其战胜麦凯恩(麦凯恩赢得共和党提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的希望都是大的。麦凯恩仅凭其越战老兵的身份,很难赢得美国选民的青睐。更不用说共和党布什政府八年来因伊拉克战争而引起的巨大外交困局对共和党希望连任而带来的障碍了。值得注意的是,二战结束以来,自杜鲁门到小布什,在民主共和两党对总统大位的争夺中,除里根老布什那里共和党连任了12年,两党一次执政时间最多不过八年。而里根和老布什之所以能一干十二年,也是因为里根任上提振美国经济有功,到了老布什一届任满就因为赶上经济衰退而败给了克林顿。从这个道理上讲,现在正全力对付“次贷危机”的小布什,是很难期待明年一月把总统移交给自称保守主义者的麦凯恩的。

希拉里为何不言放弃

虽然奥巴马气势如虹,但希拉里仍未有放弃,她指出:“你可以向自己宣布任何东西,但你若未获足够票数,这亦没有意思。”她的拒绝放弃,也便成为了近期美国媒体热衷的话题。一些媒体在问,是什么使希拉里坚持下来,是野心、自尊,还是服务公众的意识,抑或是为了不负拥戴者?当然也可能是这一切的综合。

为了鼓励希拉里推选,有人甚至还用社交学的理论来规劝希拉里,声称“一位女士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离开聚会”。而另外一些人则晓之以理,从民主党的大局出发,希望希拉里不要再继续与奥巴马彼此消耗能量了。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每当一个看上去没有很大希望的挑战者在初选中不屈不挠地追击领先者时,该党往往在11月的大选中失利。1976年,共和党内的里根挑战福特,结果福特输给了卡特;1980年,民主党内的爱德华•肯尼迪挑战卡特,结果卡特输给了里根;1984年,民主党内的加里•哈特挑战蒙代尔,结果蒙代尔也输给了里根。其中最典型的是1980年民主党初选,到了8月民主党大会时肯尼迪仍然拒绝放弃。

也许正是意识到这点,希拉里才不愿意轻言放弃。在她看来,如果能够在党内初选中实现逆转,最终入主白宫的可能性将会非常之大,而创造“第一位女总统”历史的吸引力,是足够支撑她坚持下去的。

而且从心理上,希拉里也确实有些难以接受现实。毕竟,希拉里比奥巴马的“江湖经验”要老辣许多,而且也早早被人们认定为2008年大选的超级大热门。不仅如此,希拉里很早以前就瞄上了白宫,也许从2001年离开白宫之际,她就已经开始准备这场实现夙愿的选举了。让一个人放弃经营多年的梦想,真的很不容易,也多少有些残酷。

虽然希拉里的坚持精神很令人感动,也足以成为“励志”教材,但民主党的大佬们显然已没有耐心等待下去了。即便希拉里不会在下周退选,但在6月3日(初选结束)之后,超级代表将很可能会表明自己的立场,给这场马拉松式的初选一个说法。

希拉里奥运立场很幼稚

希拉里4月初呼吁布什总统抵制北京奥运会开幕典礼,引起南加州侨界强烈不满。华裔曾以七成选票支持希拉里,部分学者、民众,包括老侨、新侨纷纷斥责希拉里,表示中国第一次主办奥运会,不应抵制奥运。可是有趣的是,希拉里的这一言论似乎连她的丈夫也不支持。克林顿曾明确表示,反对抵制北京奥运会。而布什也坚决承诺不会取消出席今夏北京奥运会的计划。
希拉里这一行为确实是幼稚之举,在战略上暴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政治盲点。妄图通过采取抵制行动,对中国进行某种羞辱,粗暴干涉中国对藏政策,收紧缅甸军政府的经济生命线,在达尔富尔问题上诬蔑和指责中国,想以轻浮、浅薄和适得其反的方式在这些问题上施压。

当然,中国西藏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竟恬不知耻地利用此问题以达到质疑中国及其举行的奥运活动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想让白宫对奥运盛会施压,但是奥运会既不能改变中国对藏政策,也不能让中国改变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一贯立场。事实上,这些策略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举办奥运会标志着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崛起。此时为难中国可能引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还可能导致中国强烈抵触。

在美国与全球主要大国出现危机时,希拉里或任何有望入主白宫的人士必须去迎合美国民众的诱惑。未来的美国总统须表明,他(或她)认识到与中国的共同核心利益,并将执行一项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华目标的战略。希拉里妄图通过提议抵制奥运开幕式这一行为表明,她缺少战略考量、感情用事且主次不分。那将让美国在当前诸多国际问题上摔跟头,希望希拉里能对其立场进行三思。

奥巴马更有理由让人期待

世界的经济力量将逐渐向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转移。与此同时,奥巴马将是带领美国优雅地进入相对衰落期的最佳人选。
今天的美国已经和当年大不相同。一方面,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苦日子:外国品牌的汽车已经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丰田超越通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但是美国人也认识到,日本汽车正在越来越多地由美国人在美国生产;他们也知道,应该感谢中国提供了各种各样价廉物美的产品。全球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也带来了困惑,那就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判断出,到底是谁给我们带来了不安全感。调查显示,当今的美国人正在越来越多地感到不舒服。过去,他们总认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现在却面临着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现象,比如国际竞争对手的崛起、科技进步和"外包"所带来的混乱效应,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最近出现的美元疲软、经济低迷等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看起来都不是有人能控制得了的。许多美国人最初热情支持伊拉克战争以及范围更广的“反恐战争”,就是因为他们感到战争能明确告诉他们谁是敌人,究竟应该用棒球棒敲碎谁的脑袋“9.11”之后,布什政府非常成功地迎合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无知。破坏恐怖主义的网络是有必要的,但是伊拉克其实和这没有任何关系,美国又一次敲错了脑袋。反恐“战争”的理念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其结果是扩大恐怖分子的行列。现在,大多数美国人都排斥伊拉克战争以及布什的许多做法,但人们仍然感到不安全。当被问及美国到底是走在正确还是错误的道路上时,近70%的人都回答“错误”。民意测验专家称,越战和水门事件以来,美国人还没有经历过如此持续的悲观负面情绪。由于担心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公司收购美国顶尖企业,大买地产,美国人出现了集体的焦虑:类似《日本第一:给美国的教训》题目的书一时洛阳纸贵。当然,日本的经济泡沫最后破灭了,整个90年代都陷入停滞之中,而美国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现在,美国人自己的股市和地产的泡沫已经破灭了。他们明白,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十字路口上。以上这一切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2008年总统选举如此受人关注,选民参与程度不断创造新纪录。

 针对布什政府几年来积累的“负资产”,以及媒体和民意对布什政策及执政风格的不满,奥巴马在努力重演着肯尼迪在半个多世纪前刮起的魅力旋风。在多次演说中,奥巴马都在说着与肯尼迪相似的话,为使国家重新运转起来,充满活力,就需要新人去对付新问题和迎接新机遇。

事实也证明,由于布什总统的诸多国内外政策令人失望,选民一心求变,不仅支持民主党的人数急剧增多,而且对没为伊战投过票,代表着一种清新风尚的奥巴马看好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尽管希拉里在人脉、经验、党内支持等方面颇有优势,但奥巴马也越发表现出他从“黑马”到“白马”的潜质来。

由于伊战、移民政策之争使得美国民众在诸多国内外政策上分歧多多,客观上也为代表新生代和新形象的奥巴马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那就是凝聚人心,变革美国。而在竞选中,奥巴马也不忘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大熔炉”造就的人,身上具有所有美国人的特点。不仅如此,奥巴马还表现出中低收入阶层的深刻了解和体谅,谦恭而亲民。

索罗斯称,美国持续了60多年的超级繁荣正在接近顶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多少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印度和一些石油输出国却处在强劲的上升势头中。危险在于由此引发的政治紧张局面,如美国的保护主义,这些紧张局面可能会扰乱全球经济,并使全世界都陷入衰退或更糟的局面。

奥巴马还是唯一一个表示将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伊朗和朝鲜的领导人直接对话的候选人。以上这些政策立场都是相关的:培养对移民的开放心态和种族宽容,将有助于美国开诚布公地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互敬沟通,并由此而赢得更多的安全感,从而也就降低了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奥巴马是一个深肤色移民的儿子,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拉克战争,他是最有可能大幅度改变美国政府对外口径的人。以上这一切,恰恰是我们大家都该支持奥巴马的原因。

这也许就是许多中国人期待的美国。

美国大选如何关乎中国

2008年对美国经济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而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则是颇具深意的一年。

对美国来说,无论是国际油价飙升的外部环境,还是国内次贷危机深化的内部环境,都意味着经济危局不会迅速得到缓解,尽管政府在积极救市,但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显,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看法也普遍悲观,这使得经济话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国大选的“关键词”。

民意的变化对两党的选情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也将对中美关系乃至中国经济产生微妙影响。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对中美关系的直接冲击是,一些政客和利益集团可能会拿中国产品及中国的经贸政策说事,意图转嫁危机。这意味着,尽管两党候选人未必会大打“中国牌”,但国会山的一些人却也未必会在大选年息音。

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主流声音却要呼吁理性应对中美经贸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利益攸关者”理念,相信中国的崛起是不可抑制的,与其指责和对立,不如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而美国经济问题日益突出,也会使得理性派占据上风,认识到恢复美国经济需要中国市场,也需要与中国的合作。

而对于普通的美国消费者来说,由于消费力下降,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将成为降低生活成本但并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心仪之物。这也意味着那些指责和排斥中国商品的政客与利益集团的鼓噪更加缺乏煽动性。

美国大选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任白宫主人对布什政策的反转。在布什的两届任期里,美国的外交资源以及国民的外交热情被过度消费了,其结果不仅是诸多国内问题被忽略,诸多改革停滞不前,大量社会问题积聚了起来,表现在大选中,就是弥漫着强烈的要求关注民生的情绪,这使得新主人必须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放于经济振兴与国内问题解决方面,从而收缩外交防线。
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将很可能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稳定夯实基础,也就是说,美国在反恐、防扩散以及全球变暖等诸多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回报,就需要在经贸问题等方面低调处理、理性应对,这种默契也将就此成为布什留给继任者的一笔重要“财产”。

不过,“蝴蝶效应”带来的也不都是清风朗月,还有难以避免的震荡。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具有“头羊地位”,它的不稳定甚至走衰,都会对全球的投资心理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中国的投资者在过去几个月中已有所领教。

由此,在考量美国大选走势及美国经济困局之际,国人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从中看到机遇,也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不仅如此,美国经济的起落及美国政府在救市过程中的得失,也应为我们所借鉴。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