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屡次来袭“油改”长路漫漫
2008-06-06 10:29:03
“油荒”阴影再度降临全国多数地方。在过去一周中,国内多个地区均出现市场资源紧张的局面,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脱销。由于未来汽油将进入需求旺季,资源紧张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为此国内两大石油集团纷纷采取措施缓解紧张局面。中石油停止出口并加大进口量,中石化压产乙烯芳烃,增产成品油……
“油荒”袭击京沪心脏 局部地区脱销严重
上周,国内成品油批发价达到历史新高,油荒危机再次来袭。虽然国务院力图保障能源充分供应,但由于能源巨头削减产量以减少损失,油荒影响到了全国各地,部分地区油站限量情况严重,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脱销,成品油资源供应形势日趋严峻。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除了广州等“油荒”常发地区外,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也开始出现资源吃紧。在北京,司机加油要连夜排队,要排起了蛇形长队。在上海司机要用一个小时寻找有油的加油站,然后排了几十分钟才能加上油。尽管沪上大部分油站仍开门营业,但油品供应的种类已减少,许多原本只需90号汽油的出租车也只能加97号。在江苏、湖北和安徽等地,尽管政府已宣称将优先保证农业用柴油的供应,但也同样出现供应吃紧的现象。
针对日益严峻的成品油供应形势,两大石油集团纷纷出招,献计献策,提出了“保灾区、保三夏、保重点”的三保工作要求。5月12日以来,中石油一直处于紧急战备状态,油品保供调运工作一刻没有停止。截至6月1日,中石油川、渝、陕、甘四省市销售企业成品油库存量63万吨,在力保灾区的前提下,中石油还在积极部署 “三夏”期间有关省区的农业用油和重点工程的施工用油的供应工作。而为了保障供应,中石油近日已停止成品油出口,同时加大进口量。
另外,中石化也计划停止2008年第三季度的成品油出口,除了继续履行向港澳地区出口航煤的长期合同。而针对经济重镇上
海,中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中石油上海销售分公司已宣布从6月1日起,两家公司对上海市场的汽、柴油日投放量各增加1000吨,以缓解当地“加油难”状况。为保障国内用油,中石化集团从6月1日起,继续压减乙烯、芳烃产量,增产成品油,预计6月份压减乙烯生产负荷11%,合计将减产乙烯6.5万吨,可增加成品油20万吨。同时,相关企业将继续压减芳烃产量增产成品油,预计压减芳烃生产负荷8%。此外,中石化还积极组织成品油进口,安排一些地方炼厂做好“代加工”。预计二季度成品油进口总量达到200万吨,委托地方炼厂“代加工”原油130万吨。
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国内需求日趋旺盛
造成目前国际油价疯狂飙升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如下。一是市场预期成涨价基础,市场对供求关系的担忧构成了本轮油价上涨行情的基调。随着近年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各国对原油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再次强调不会在9月的部长级会议之前考虑增产。同时,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设备瓶颈,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原油产量提升空间有限,供需缺口的不断扩大,使市场对全球原油供应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导致期货市场对远期原油需求增加,带动原油现价一路上涨,上周一度突破每桶135美元,国际油价近期连创新高。
二是美元贬值是重要原因。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一直以美元结算,当前,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期,美元对欧元比价已处在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同时,美元汇率不断下跌,使石油输出国的收益存在贬值风险,从而导致欧佩克更加不愿意增产抑价。
三是热钱炒作推波助澜。在美联储多次降息后,市场对于其继续降息的预期进一步加强,巨额炒作资金开始涌入油市。目前进入纽约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数额高达数百亿美元,其控制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数量高于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的总和。对原油期货合同的大量囤积,成为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倒挂日趋严重,一些地方炼油企业、社会炼油厂由于严重亏损,已大幅减产甚至停止生产,导致总体资源投放减少。在国际油价高位盘整之下,国内的炼厂开工率不高,国内供应当然有限,而进口成本高涨,进口资源也无追加计划。全球原油价格飘上了每桶135美元,而零售价格自去年11月来却没有变化,因此即使高度补贴已不足以完全弥补炼油商的巨大亏损。
此外,每年的这个季度季度历来是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消费旺季,各项工程进入黄金施工期,电厂发电用油大幅增加,物流和民用消费量逐月上升。量少、需求大,缺口由此更加明显。同时,夏季农忙由南向北开始,国内市场消费也逐步进入需求高峰,尤其是柴油市场在农业用油猛增的带动下掀起新的消费高峰。汽油方面,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空调用油需求加大,零售市场近入火热的销售旺季。在这种情况下,一周前开始出现的资源紧张有加剧之势。
而且目前国内还面临另一种情况,灾区用油急增供需矛盾放大,各主营单位及陕西地炼调集资源确保四川抗震救灾用油。地震
发生后,中石化、中石油等中国石油公司,纷纷增大了对四川的成品油投放,全力保障灾区供应。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通知,要求要求做好煤电油气和农资供应保障工作:贵州、陕西、宁夏等地要组织好支援灾区的电煤资源;中石油、中石化要组织好增供灾区成品油的投放,继续确保灾区油品需要;国家电网公司要减少四川电力外送,根据需要向四川输电,确保救灾及灾区恢复重建用电。温家宝在会上还特别强调:全力保障灾区煤电油运需要,做好成品油总量平衡和市场供应。
“油荒”压力下中国经济负重前行
在中国经济仍然偏热的2008年,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油荒这一久违的阴影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蔓延,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经济能否渡过难关?能源紧张已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自去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经历的“惊魂一幕”,却不得不使人对目前国内的能源状况进行重新的审视。迹象显示,2005年下半年一度肆虐的“油荒”现象有卷土重来之势,阴影再度笼罩各地。
为刺激国内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缓解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国家发改委自去年11月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价格提高,并同时相应提高液化气出厂价格。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有利于保证供应,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节能减排,还有利于逐步理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然而,由于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属于上游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动将对下游其
他产品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并波及整个经济领域,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一是成本提高。成品油价格上调,会引起以成品油为主要生产原料或动力的生产企业的成本提高。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当属交通运输业。同时,作为一种能源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对相应替代品即其他能源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其他能源产品价格上涨。目前,受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产品价格已表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资源价格的普遍上涨,必然带来企业成本的提高。
二是消费需求下降。能源价格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使终端消费品价格相应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接近36%,一旦消费大幅下滑,经济增长难免受到影响。
三是通胀压力加大。能源价格上涨最为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引起全面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国民经济高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属于上游的资源性产品,按照价格运行规律,上游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反映在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会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3~6个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成本的推进,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升。
四是经济增长受阻。由供给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出现两种不同的转向:一种转向是成本推进引起物价逐渐上涨,从此出现轻微通货膨胀;另一种转向是在我国货币供给量相当充裕的条件下,油价上涨对耗能大和用油多的行业产生“供给约束”,从而伴随着有效供给减少而物价水平上升,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推进涨价压力。对于我国经济秩序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不利影响。
五是宏观经济政策面临新挑战。成品油价格调整引起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运行将面临更大风险。07、08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低烧不退,并一度出现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迹象。
“批零倒挂”仍是“油荒”的罪魁祸首
目前的成品油市场批零倒挂现象的存在及加剧,是国内成品油难以走出“进口少、出口多”,“油库有油、市面缺油”等怪圈的根本原因,对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日益依赖进口原油,国际油价高企,加大了国内炼油企业的成本,有些地方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提高油品批发价,但是政府控制着成品油的零售环节,一直不愿将原油价格上涨转移至油品,由此导致批发价格高于零售价格的现象。
“批零倒挂”无法真正反映成品油的供求状况,发挥好价格的资源配置信号的作用,及时调整市场供求,造成“明知缺油还要囤油,国内缺油还要大量出口”现象的出现。由于卖油赔钱,许多炼油企业出于利益考虑而囤油不卖,造成目前油荒并非供不应求所致,而是缺卖油的造成的。另外,受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倒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炼油企业还通过正规或者非正规的渠道将成品油销往国外,赚取差价,使得大量成品油被出口到国外。
其次,批零倒挂加剧行业垄断。一方面,油价批零倒挂持续时间较长,使民营油企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而且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家补贴,很多民营加油站无奈被中石化和中石油收购,进一步加强垄断企业的垄断实力。引入多样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的路途会越来越漫长。
再次,不利于准确评价石油国企的经营绩效,促使其提高效率。由于批零倒挂加剧,两大集团公司承担着“稳定”油价的任务,石油国企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难以区分,不利于准确评价两大公司的经营绩效。而且其讲政治的代价是牺牲效率,石油国企更多精力放在价格和补贴上,而不是依靠改善管理、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赢利,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最后,批零倒挂容易造成局部和短暂的“油荒”,带来“排队”加油和恐慌情绪,影响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产生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中国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加工-消耗大量能源-出口,在这种模式下,过低的能源价格补贴了工业出口部门,造成的后果是,中国成品油管制政策通过出口通道,补贴到了发达国家。
“油荒”背后成品油定价亟须市场化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高涨,“油荒”蔓延到国内多个城市。从去年底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已发生了多次“油荒”。这一次油荒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利益博奕的白热化。有分析指出,柴油批发零售价倒挂,油厂施加涨价压力带来的调价预期,引发了市场抢购和囤积,是这场柴油荒内在诱因。最重要的是,油企向北京施压调价,如果迫于压力答应,则加剧涨价前的抢油风潮,同时,调价让油厂利润必会提升,可谓一箭双雕。
有人认为,“每次国际涨价,国内都有涨价的预期。不排除有些炼油企业和加油站点看到油价高位运行将带来供应趋紧、油价上涨的趋势,囤积居奇。目前国内成品油销售利润低,如果能将手中的成品油放到涨价之后卖,油商可大捞一把。
其实,“油荒”频繁出现,涨价预期只是导致成品油供应紧张的表面因素,从长远发展看,解决“油荒”的根本途径最终还是要进行定价机制改革。这一轮成品油供应紧张与去年末今年初的油源紧张,共同之处在于季节性需求增加,而由此所引发的每
一轮“油荒”,最终都是通过政府的一定干预而得到缓解,市场供需暂时达到平衡。
而我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是在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制定的,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涨幅超过8%后,发改委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油价与三地挂钩可以缓冲单一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价格动,但却具有滞后性,最重要的是它与国内供求关系脱节。
故此,当务之急应多研究些应对之策以防患于未然。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还是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需知,无论是炼油亏损还是“油荒”都是价格倒挂所引发,而价格倒挂的诱因就是国内外油价没有形成一套同步上涨的机制。在一个定价机制完善的市场上,资源的流动将遵循经济规律,既不会因调价预期的存在而囤积,更不会因价格落差的扩大而外流。如此,炼油不仅不会亏损,更会在利益驱动下吸引更多的炼厂投入生产,为全社会的油品供应出力。
多种“油改”措施为经济保驾护航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采取综合措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成品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首先保证成品油的供应。一方面,商务主管部门应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测分析和供应协调,督促当地成品油经营企业积极调配资源,增加供给,保证合理库存水平,引导市场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广大成品油生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配合商业主管部门,积极做好市场保供工作,确保国内生产用油不受影响。
二是控制价格上涨,稳定市场。在成品油价格调整以后,各地搭车涨价现象屡屡发生,为市场有序运行带来隐患。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合理疏导受影响行业成本增支,加大监管力度,严禁借机哄抬价格,以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同时,要落实价格补贴政策,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以保持社会稳定。
三是全力推动价格机制改革。追究本次油荒的根本原因,价格机制不合理首当其冲,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价格扭曲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初,国务院已经确定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付诸实施,以至于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国内炼油企业因为无法负担高额成本而纷纷停产,造成了油荒蔓延的尴尬局面。不及早理顺国内资源价格,难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蹈今日之覆辙。
四是建立和完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产品,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建立完善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应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已初步确立三个来源,分别是政府石油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而浙江镇海、浙江岱山、山东黄岛、辽宁大连四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发展商业石油储备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油荒”袭击京沪心脏 局部地区脱销严重
上周,国内成品油批发价达到历史新高,油荒危机再次来袭。虽然国务院力图保障能源充分供应,但由于能源巨头削减产量以减少损失,油荒影响到了全国各地,部分地区油站限量情况严重,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脱销,成品油资源供应形势日趋严峻。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除了广州等“油荒”常发地区外,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也开始出现资源吃紧。在北京,司机加油要连夜排队,要排起了蛇形长队。在上海司机要用一个小时寻找有油的加油站,然后排了几十分钟才能加上油。尽管沪上大部分油站仍开门营业,但油品供应的种类已减少,许多原本只需90号汽油的出租车也只能加97号。在江苏、湖北和安徽等地,尽管政府已宣称将优先保证农业用柴油的供应,但也同样出现供应吃紧的现象。
针对日益严峻的成品油供应形势,两大石油集团纷纷出招,献计献策,提出了“保灾区、保三夏、保重点”的三保工作要求。5月12日以来,中石油一直处于紧急战备状态,油品保供调运工作一刻没有停止。截至6月1日,中石油川、渝、陕、甘四省市销售企业成品油库存量63万吨,在力保灾区的前提下,中石油还在积极部署 “三夏”期间有关省区的农业用油和重点工程的施工用油的供应工作。而为了保障供应,中石油近日已停止成品油出口,同时加大进口量。
另外,中石化也计划停止2008年第三季度的成品油出口,除了继续履行向港澳地区出口航煤的长期合同。而针对经济重镇上
海,中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中石油上海销售分公司已宣布从6月1日起,两家公司对上海市场的汽、柴油日投放量各增加1000吨,以缓解当地“加油难”状况。为保障国内用油,中石化集团从6月1日起,继续压减乙烯、芳烃产量,增产成品油,预计6月份压减乙烯生产负荷11%,合计将减产乙烯6.5万吨,可增加成品油20万吨。同时,相关企业将继续压减芳烃产量增产成品油,预计压减芳烃生产负荷8%。此外,中石化还积极组织成品油进口,安排一些地方炼厂做好“代加工”。预计二季度成品油进口总量达到200万吨,委托地方炼厂“代加工”原油130万吨。
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国内需求日趋旺盛
造成目前国际油价疯狂飙升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如下。一是市场预期成涨价基础,市场对供求关系的担忧构成了本轮油价上涨行情的基调。随着近年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各国对原油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再次强调不会在9月的部长级会议之前考虑增产。同时,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设备瓶颈,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原油产量提升空间有限,供需缺口的不断扩大,使市场对全球原油供应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导致期货市场对远期原油需求增加,带动原油现价一路上涨,上周一度突破每桶135美元,国际油价近期连创新高。
二是美元贬值是重要原因。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一直以美元结算,当前,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期,美元对欧元比价已处在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同时,美元汇率不断下跌,使石油输出国的收益存在贬值风险,从而导致欧佩克更加不愿意增产抑价。
三是热钱炒作推波助澜。在美联储多次降息后,市场对于其继续降息的预期进一步加强,巨额炒作资金开始涌入油市。目前进入纽约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数额高达数百亿美元,其控制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数量高于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的总和。对原油期货合同的大量囤积,成为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倒挂日趋严重,一些地方炼油企业、社会炼油厂由于严重亏损,已大幅减产甚至停止生产,导致总体资源投放减少。在国际油价高位盘整之下,国内的炼厂开工率不高,国内供应当然有限,而进口成本高涨,进口资源也无追加计划。全球原油价格飘上了每桶135美元,而零售价格自去年11月来却没有变化,因此即使高度补贴已不足以完全弥补炼油商的巨大亏损。
此外,每年的这个季度季度历来是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消费旺季,各项工程进入黄金施工期,电厂发电用油大幅增加,物流和民用消费量逐月上升。量少、需求大,缺口由此更加明显。同时,夏季农忙由南向北开始,国内市场消费也逐步进入需求高峰,尤其是柴油市场在农业用油猛增的带动下掀起新的消费高峰。汽油方面,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空调用油需求加大,零售市场近入火热的销售旺季。在这种情况下,一周前开始出现的资源紧张有加剧之势。
而且目前国内还面临另一种情况,灾区用油急增供需矛盾放大,各主营单位及陕西地炼调集资源确保四川抗震救灾用油。地震
发生后,中石化、中石油等中国石油公司,纷纷增大了对四川的成品油投放,全力保障灾区供应。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通知,要求要求做好煤电油气和农资供应保障工作:贵州、陕西、宁夏等地要组织好支援灾区的电煤资源;中石油、中石化要组织好增供灾区成品油的投放,继续确保灾区油品需要;国家电网公司要减少四川电力外送,根据需要向四川输电,确保救灾及灾区恢复重建用电。温家宝在会上还特别强调:全力保障灾区煤电油运需要,做好成品油总量平衡和市场供应。
“油荒”压力下中国经济负重前行
在中国经济仍然偏热的2008年,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油荒这一久违的阴影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蔓延,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经济能否渡过难关?能源紧张已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自去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经历的“惊魂一幕”,却不得不使人对目前国内的能源状况进行重新的审视。迹象显示,2005年下半年一度肆虐的“油荒”现象有卷土重来之势,阴影再度笼罩各地。
为刺激国内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缓解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国家发改委自去年11月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价格提高,并同时相应提高液化气出厂价格。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有利于保证供应,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节能减排,还有利于逐步理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然而,由于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属于上游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动将对下游其
他产品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并波及整个经济领域,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一是成本提高。成品油价格上调,会引起以成品油为主要生产原料或动力的生产企业的成本提高。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当属交通运输业。同时,作为一种能源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对相应替代品即其他能源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其他能源产品价格上涨。目前,受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产品价格已表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资源价格的普遍上涨,必然带来企业成本的提高。
二是消费需求下降。能源价格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使终端消费品价格相应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接近36%,一旦消费大幅下滑,经济增长难免受到影响。
三是通胀压力加大。能源价格上涨最为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引起全面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国民经济高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属于上游的资源性产品,按照价格运行规律,上游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反映在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会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3~6个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成本的推进,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升。
四是经济增长受阻。由供给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出现两种不同的转向:一种转向是成本推进引起物价逐渐上涨,从此出现轻微通货膨胀;另一种转向是在我国货币供给量相当充裕的条件下,油价上涨对耗能大和用油多的行业产生“供给约束”,从而伴随着有效供给减少而物价水平上升,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推进涨价压力。对于我国经济秩序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不利影响。
五是宏观经济政策面临新挑战。成品油价格调整引起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运行将面临更大风险。07、08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低烧不退,并一度出现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迹象。
“批零倒挂”仍是“油荒”的罪魁祸首
目前的成品油市场批零倒挂现象的存在及加剧,是国内成品油难以走出“进口少、出口多”,“油库有油、市面缺油”等怪圈的根本原因,对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日益依赖进口原油,国际油价高企,加大了国内炼油企业的成本,有些地方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提高油品批发价,但是政府控制着成品油的零售环节,一直不愿将原油价格上涨转移至油品,由此导致批发价格高于零售价格的现象。
“批零倒挂”无法真正反映成品油的供求状况,发挥好价格的资源配置信号的作用,及时调整市场供求,造成“明知缺油还要囤油,国内缺油还要大量出口”现象的出现。由于卖油赔钱,许多炼油企业出于利益考虑而囤油不卖,造成目前油荒并非供不应求所致,而是缺卖油的造成的。另外,受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倒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炼油企业还通过正规或者非正规的渠道将成品油销往国外,赚取差价,使得大量成品油被出口到国外。
其次,批零倒挂加剧行业垄断。一方面,油价批零倒挂持续时间较长,使民营油企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而且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家补贴,很多民营加油站无奈被中石化和中石油收购,进一步加强垄断企业的垄断实力。引入多样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的路途会越来越漫长。
再次,不利于准确评价石油国企的经营绩效,促使其提高效率。由于批零倒挂加剧,两大集团公司承担着“稳定”油价的任务,石油国企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难以区分,不利于准确评价两大公司的经营绩效。而且其讲政治的代价是牺牲效率,石油国企更多精力放在价格和补贴上,而不是依靠改善管理、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赢利,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最后,批零倒挂容易造成局部和短暂的“油荒”,带来“排队”加油和恐慌情绪,影响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产生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中国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加工-消耗大量能源-出口,在这种模式下,过低的能源价格补贴了工业出口部门,造成的后果是,中国成品油管制政策通过出口通道,补贴到了发达国家。
“油荒”背后成品油定价亟须市场化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高涨,“油荒”蔓延到国内多个城市。从去年底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已发生了多次“油荒”。这一次油荒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利益博奕的白热化。有分析指出,柴油批发零售价倒挂,油厂施加涨价压力带来的调价预期,引发了市场抢购和囤积,是这场柴油荒内在诱因。最重要的是,油企向北京施压调价,如果迫于压力答应,则加剧涨价前的抢油风潮,同时,调价让油厂利润必会提升,可谓一箭双雕。
有人认为,“每次国际涨价,国内都有涨价的预期。不排除有些炼油企业和加油站点看到油价高位运行将带来供应趋紧、油价上涨的趋势,囤积居奇。目前国内成品油销售利润低,如果能将手中的成品油放到涨价之后卖,油商可大捞一把。
其实,“油荒”频繁出现,涨价预期只是导致成品油供应紧张的表面因素,从长远发展看,解决“油荒”的根本途径最终还是要进行定价机制改革。这一轮成品油供应紧张与去年末今年初的油源紧张,共同之处在于季节性需求增加,而由此所引发的每
一轮“油荒”,最终都是通过政府的一定干预而得到缓解,市场供需暂时达到平衡。
而我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是在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制定的,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涨幅超过8%后,发改委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油价与三地挂钩可以缓冲单一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价格动,但却具有滞后性,最重要的是它与国内供求关系脱节。
故此,当务之急应多研究些应对之策以防患于未然。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还是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需知,无论是炼油亏损还是“油荒”都是价格倒挂所引发,而价格倒挂的诱因就是国内外油价没有形成一套同步上涨的机制。在一个定价机制完善的市场上,资源的流动将遵循经济规律,既不会因调价预期的存在而囤积,更不会因价格落差的扩大而外流。如此,炼油不仅不会亏损,更会在利益驱动下吸引更多的炼厂投入生产,为全社会的油品供应出力。
多种“油改”措施为经济保驾护航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采取综合措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成品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首先保证成品油的供应。一方面,商务主管部门应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测分析和供应协调,督促当地成品油经营企业积极调配资源,增加供给,保证合理库存水平,引导市场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广大成品油生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配合商业主管部门,积极做好市场保供工作,确保国内生产用油不受影响。
二是控制价格上涨,稳定市场。在成品油价格调整以后,各地搭车涨价现象屡屡发生,为市场有序运行带来隐患。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合理疏导受影响行业成本增支,加大监管力度,严禁借机哄抬价格,以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同时,要落实价格补贴政策,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以保持社会稳定。
三是全力推动价格机制改革。追究本次油荒的根本原因,价格机制不合理首当其冲,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价格扭曲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初,国务院已经确定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付诸实施,以至于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国内炼油企业因为无法负担高额成本而纷纷停产,造成了油荒蔓延的尴尬局面。不及早理顺国内资源价格,难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蹈今日之覆辙。
四是建立和完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产品,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建立完善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应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已初步确立三个来源,分别是政府石油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而浙江镇海、浙江岱山、山东黄岛、辽宁大连四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发展商业石油储备也已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