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加速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2008-06-27 10:11:47    

作为国家的最高层领导,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的在线交流,为中国各级官员作出了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官方在对民意进行关注时,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载体,显示了中共执政风格更加开放和自信,更进一步推动中共执政能力提升,加速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中南海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

去年起,中国民间不断向胡锦涛主席发出上网聊聊的邀请,而在今年6月20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在线交流变成了现实。胡锦涛20分钟左右的在线交流似乎微不足道,但他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化沟通媒介的象征意义却非同寻常。

敲打键盘、轻点鼠标,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和建议。网络这一新型载体,正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汇聚民智民心的新渠道与新平台。

去年3月,胡锦涛在出访前夕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提到网络是他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也经常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时事和民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在近几年来全国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亦屡次谈及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给网民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除了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国务院还设有专门机构搜集网络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据悉,国家领导人对“网络民意”的批示,每年都有很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何用好网络、管好网络成为领导干部面对的一个新课题。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胡锦涛指出,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之前,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运行。中国政府网在促进政务公开,提高公共服务,促进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网民誉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党政部门纷纷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手段,把重要的公共政策措施及时向公众披露以争取支持和接受监督,或者把重要公共政策议题及时咨询公众以完善最后决策。如,全国人大在网上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国务院向全国广泛征求对新休假制度的意见,互联网已成为意见汇集的主要渠道。舆论普遍认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新互动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元素。

互联网已成为表达民意的主要平台

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已十年,网民以几何倍数递增。通过键盘和鼠标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也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政治生活方式,而网络声音对外部现实世界施加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尤其是近半年来,进入奥运年的中国屡遇棘手问题,中国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勃发力展现了独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南方大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积极奔走,在北京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受到干扰时联手护卫,在西方歪曲报道西藏事件时有力还击……中国网民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爆发的力量之强大,令世界震惊,让西方媒体感叹“不怕主流媒体,就怕中国网民”。在汶川地震灾区进入重建阶段之际,胡锦涛直面网民,可谓对互联网价值、网民力量的一种无声肯定。

其实,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逐步推进的今天,互联网这种新兴交流平台因信息量大、即时性好、容易组织、交流范围广,在中国政治生态里已有了一席之地,被中共高层定位为中国社会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早在2003年,胡锦涛、温家宝就公开了网民身份,向外界展现对互联网的重视;2005至2008年,温家宝连续四年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主动问候中国网民,并感谢网民分忧,公开肯定了这种“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的沟通方式;去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还专门探讨过领导者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提高执政水平。

思想解放需要发展网络民意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中国。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拉平了世界,拉近了人们表达思想、传播思想、交流思想的距离,使人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起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天地,这个开阔地带不仅对于蓬勃发展的民间社会是个考验,对于党政机构更是一个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考验!忽略网络,或者对网络抱有一种敌对、拒绝、排斥的态度,网络就将以同样的态度进行回击,而网络民意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民间情绪的一种表达。这样的表达是多样化的,伤害之,难免会伤害民间各种思潮。

就比如,广东进行思想解放大讨论。不难想见,这个大讨论如果缺失了广东千万群众的参与,缺失了民间智慧的张扬,缺失了公民社会的上下砥砺,广东改革发展的大转轨就失去了最稳固的根基。受制于个人角色,受制于传统政治格局,受制于某些官场积弊,乃至受制于一些所谓的历史教训,个体性的官员在思想解放时难免顾虑重重,一步三回头,以稳妥、保守为底色。这是传统发展观和传统政治理念多年积习的反映,指望“思想一解放,领导就开放”,就过于理想化了。然而网络的出现使得思想解放有了突破传统政治积习的契机。这种契机就在于网络大大提高了人们社会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平等性和主动性,使得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

对网络民意要大放面对要理性引导

在中国这个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的网络大国,仍有一些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看作公众单方受益,甚至对网络发言者打击报复。而对一些官员上网、与网民互动,社会在普遍解读为看重网络这一民意聚集之地的同时,却往往视之为个人执政风格,而非一种主流执政风格和政府意志。

网络是复杂的、多元的。网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反智、暴力、反民主、反法治的一面,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哪一种事物天生就完美无缺,关键是要看长远,看主流,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网络,网络所给予的将是智慧的勃发,是理性的回报。利用网络这一开阔平台可以调研社会思潮,集纳民间智慧,讨论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网民的活跃思想、理性、批判性和建设性向社会阐释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以及他们为发展殚精竭虑的参与态度,体现了官方与民间有机互动。

这种民众自愿、自发和自由的言论,会是一国政府应付种种压力的强大后盾。但需要警惕的是,没有限制的表达空间极易引发亢奋和极端,让网络政治误入歧途。尤其是在拥有2.1亿网民的中国,如果说这股力量不加以规范,不加以管理,恐怕一件小事,乘以2.1亿就会成一件大事。眼下,“网络暴力化”不是已在中国初现端倪吗?

即使在西方,如何保障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使之不侵犯他人,也是其民主长期受困扰的“死结”。而胡锦涛“要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的目标,也需要最终具化为引导网民的高明技巧,才能确保助力不致异变为阻力。

网络民意催发执政新模式

胡锦涛主席把互联网形容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中“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和“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等表述,表明网络力量已彻底纳入官方视野。胡锦涛主席称中国政府因及时发布信息“得到国际社会好评”,并且“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这是高层少有的表现出关注国际评价,其原因可能是政府意识到“只要坚持公开透明的态度”就能获得理解认可,因此要求将之“固定为制度”。

“您平时上网吗?”、“上网都看些什么内容?”、“网上提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您能看到吗?”此次中国网民关注度相对集中的这三个问题,看似在问胡锦涛,更像是在问各级官员能否利用网络便捷平台关注民声、民意、民情。而胡锦涛率先公开上网垂范,既用实际行动,又用明确回答——“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表达了对互联网时代的欢迎姿态,“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这种清晰而又强烈的讯号,必然会冲击中国官场风气,让更多的官员仿效着“走进”网络,形成互联网时代的亲政。或许,能否上网“灌水”,是否欢迎“拍砖”,未来会构成官员有无现代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现在已没有官员能忽视网络的力量。网络正在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逐步成型,其原则即为:公开、互动。“中国民众与政治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在胡锦涛与网民交流后,有网友欢呼“我们与上网的国家领导人之间只隔着一块小小的显示屏,网络成为距中南海最近的窗口”。在我们看来,网络给了公共决策前所未有的宽广空间:决策之前,网络可以充分预热、反映舆情所向;决策之后,网络又可及时反馈,给政府最佳的修正窗口期。

网络民意加速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显然,网络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此次与网民在线交流,为中国各级官员作出了表率。网络成为距中南海最近的窗口,激发公民参政热情,展现其执政风格更趋开放、自信。而通过网络自下而上的民意传递和大众体察,渐渐廓清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动,已成为最近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模式。这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正产生着某些积极影响。从网络中接受言论自由训练机会的中国公民,正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催生民主素养。

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利用互联网,了解民意,汇集民智,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中共执政能力提升,执政风格开放,加速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