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亚洲战略调整:中国由朋友变成对手

2007-11-22 09:16:32    

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台以来所推行的“价值观外交”正在对中德关系造成的损害正在深入。德国财政部上周四表示,由于中国方面提出时间上无法安排,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与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原定于12月初的北京会晤不能如期举行。施泰因布吕克因此取消包括访问日本和韩国在内的整个亚洲之行……

中国以眼还眼,德国连吃闭门羹

9月23日,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接见达赖喇嘛的举动造成了中德两国关系的大倒退,此举对中德关系的损害是深远的。在9月份参加联大会议期间,杨洁篪外长告诉施泰因迈尔外长,“中国曾一贯支持两德统一”,因此中国无法理解德国联邦政府为何一意孤行会见达赖。

在取消德中法治国家对话,人权对话等一系列会晤后,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这一次也吃到了闭门羹。以眼还眼,这便是中国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冒犯行为的反应。此次访华本来已经计划了数月之久。原计划随行访问的德国之声经济部查瓦斯基说:“中国需要为1万4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寻找投资渠道。而这对德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德国一方面希望中国加大对德国的
投资,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资本进入德国的一些领域,比如能源,航空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6月开始,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奥地利联邦总理古森鲍尔、美国总统布什、加拿大总理哈珀先后会见了达赖。但是中国对于默克尔的举动最为失望不过。而且随着法国总统萨科奇、英国首相布朗的上台,欧洲最为重要的三个国家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迅速接近美国,这种状况令人不安。

德国推行价值观外交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中德关系大倒退的中心问题不是默克尔与达赖喇嘛的会晤,这背后是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变。默克尔看来是想推行美国式的价值取向为主导的外交,这是一个新的步骤,是对施罗德以及科尔的外交政策的摒弃。

科尔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以中国为重点的亚洲战略。但是两年以来,柏林方面显然已经改弦更张。德国执政党正在改变“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政策”。该党10月23日通过的一项新的亚洲战略决议中称“当前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尤其受到中国崛起的影响”,并认为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不仅是经济的,而且还有政治、外交、文化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决议称,中国与苏丹、缅甸、委内瑞拉等国拓展关系,“不仅与欧洲的利益相冲突,也给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决议还提到了中国军事现代化挑战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称尽管对欧洲没有直接影响,但如果发生台海冲突,欧洲也难免受到冲击。决议建议,德国应加强与亚洲的日本、印度、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来往,与美国合作,确保美国在亚洲安全所扮演的角色,阻止中国等亚洲国家崛起造成区域不安。

三天之后的10月2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亲自参加一个政策研讨会,尽管说话谨慎,但还是推动了新的亚洲战略公开化。会上,联盟党外交政策发言人、决议的执笔人克莱登呼吁德国更加重视印度的作用,并且不要忘记和德国拥有相同价值观念的日本、韩国等国。会后,克莱登还约见了英法等国智库专家卡梅隆、皮特曼等人,希望将这个党内决议作为欧洲各国及欧盟制定亚洲政策的参考。

默克尔之所以大搞价值观外交,除了有一定的民意支持外,还与她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她出生并长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东德,但东德的生活经历并没给她留下什么好印象。她对中国宗教事务的复杂性也不了解,自然对中国带有主观偏见。
德国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员对默克尔提出了严厉批评。这主要是对国际问题有深入认识的外交人士。10月28日,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就公开批评默克尔“愚蠢的外交政策给德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失”。最近德国经济界纷纷向外交部打电话,询问为什么对华政策发生变化,使他们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解读德国对华战略的三大要素

从默克尔政党的亚洲战略文件观察,由于经济规模大、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意识形态与西方的差别,中国无疑已被德方视为亚洲崛起中最大的挑战。文件不仅强调了中国对西方工业国在能源、原材料、外贸等领域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还特别指称中国发展模式削弱了西方民主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对德国和欧洲在欧洲范围以外的经济、政治利益构成了挑战。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默克尔的基督教联盟党提出的应对中国崛起战略与美国的想法明显趋同,可以说包括三大要素:合作、塑造、防范。

合作:德国希望继续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鼓励占德国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到中国投资和期待中国企业增加在德投资,还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德国对外关系学会研究所所长桑德施耐德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与西方的确存在竞争关系,欧洲国家内部以及欧美之间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竞争关系。但面对中国崛起,目前欧洲人已认识必须通过与中方建设性合作来处理这种竞争关系。桑德施耐德还强调,任何毫无必要性地去增加对抗的企图都是会产生严重问题的。

塑造:默克尔的基督教联盟党在亚洲战略文件中强调,欧洲在与亚洲加强合作的同时,还必须在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确保中国等亚洲大国与欧洲竞争的“公平性”,为此必须促使这些亚洲大国融入国际规则体系,使其成为美国人所说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该党建议的方案一是通过德国在今年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时提议启动的“海利根达姆进程”逐步加深中国、印度等大国与八国集团的联系,另一种选择方式是加强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中国等亚洲大国与经合组织的联系。

防范: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在其亚洲战略文件中强调,为应对中国等国崛起,首先欧盟内部必须加强团结,其次要加强与美国的对话协调,此外德国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化与传统亚洲盟友的关系,特别是日本、印度、韩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有相同价值观国家的关系。这其实是在向美国学习,在跟中国建设性交往的同时,不放弃或是更加大力度地发展与中国周边国家和其他亚洲大国的关系,以防万一。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散风险的做法,以应对万一与中国的关系出现僵局、中国崛起出现一些波折或是与中国打交道时力不从心的情况。

不难看出,德国基督教联盟党在亚洲战略文件中谈及中国问题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其实,用价值观念主导德国外交政策的制订并不是很新的发展,但是在一份党的战略文件中对中国发展、特别是发展模式指手画脚却是一个新的动作。战略文件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目前尚待观察。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