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会规划凸显港深利益共同体定位
2007-11-27 09:59:43
深圳的前途在何方?香港的前景如何?21日公示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草案首次在城市定位中提出“深圳将建成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此次规划若通过国务院审批,表明深港共同发展国际大都会正式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深圳城市定位的五次变迁
深圳第一次有明确的定位是从1988年开始,那时深圳的定位理所当然的是中央定义的享受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圳以先驱者的身份,担当着探索中国现代化的使命。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为“综合型城市”的定位。那时的定位主要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初步成就后,提升深圳“试验田”的城市功能,包括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
以后,深圳的城市定位又经过“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城市”等几次变化,后又停留在“国际化城市”的定位上。
港深发展利益息息相关
今年8月香港的民间智库“智经中心”,率先发表了《建构港深都会》的研究报告,为港深都会描绘了美妙的蓝图——到2020年,GDP超越伦敦和巴黎,成为全球仅次于纽约和东京的超级大都会。报告建议香港与深圳加速经贸关系、基础设施、人员往来等方面的整合。
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2007-2008年施政报告》称,香港将会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香港必须加强与中央及内地省市的整合,并全力推动港深共建大都会”。
这证明,深港融合不再是单方面的行为,深圳的城市发展之路与香港息息相关。深港双方已经将城市发展目标与深港合作的目标相结合,符合两地的共同利益。考虑到曾荫权特首在施政报告中对深港合作提到更高层次,基于两个城市共同发展,深港未来将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区。
深港国际大都会六项目标:
1、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依托华南,立足珠三角,加强深港合作。
2、完善深港金融合作机制:建立共同的资本市场,积极探索深圳金融机构通过香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加入国内金融市场。
3、积极建设深港创新圈:加强两地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间的合作,鼓励双方人员在创新领域的交流。加强双方在生产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使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4、加强与香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合作:依托深圳对内地的联系优势和香港对境外的联系优势,坚持不懈地走向国际市场,不断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
5、改善通关环境和跨境交通:加强跨界交通方面的衔接和合作,促进深港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口岸管理,缩短通关时间,为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大的便捷。
6、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两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监督管理方面的协作,改善深圳湾和大鹏湾水质,提高两地大气环境质量。
产业发展规划折射深圳城市职能新定位
产业发展规划成为重点
近段时间,深圳的产业转型、企业的外迁成为外界观察深圳发展前景的风向标。因此,工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在总规草案中被重点提及:
工业:总规草案提出,积极培育战略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
金融业:总规草案提出建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
物流业:总规草案提出做华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文化产业:总规草案提出做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深圳六项城市职能:
1、国家经济特区;
2、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
3、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深港共建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4、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
5、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6、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