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回应更是信号

2007-12-11 10:02:54    

中国人民银行8日宣布,从2007年12月25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而与今年以来历次均上调0.5个百分点不同,此次上调1个百分点,力度明显加大……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回应和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中国央行获悉,央行将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本年度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称,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此次上调准备金率的幅度一改自2004年以来的每次0.5%,而是1%。

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自1998年以来实行了10年稳健货币政策后的首次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此次上调是中央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第一次、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10次、同时也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第1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的一种响应。而与以往的0.5个百分点相比,此次上调1个百分点,体现出政策的从紧力度。

在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内,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2003年曾一次性上调过1个百分点,之后10余次上调幅度均为0.5个百分
点。

央行也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5日召开会议强调,明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

根据央行金融数据显示,2007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42万亿元,增长18.47%,增幅比上年末高1.5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02个百分点。同时,前10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到去年新增贷款的1.1倍。据测算,此次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因此被冻结近4000亿资金。央行此举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加大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力度。

同时,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也是对即将出炉的11月份金融数据的一种提前反映,但今后的货币政策还是要看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的。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公布第2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开盘 收盘 涨跌幅(%)

21 07年12月25日 13.5% 14.5% 1%     
20  07年11月26日 13% 13.5% 0.5% 5181.17 5187.73 -2.40
19 07年10月25日 12.5% 13% 0.5% 5934.77 6030.09 +2.15
18 07年09月25日 12% 12.5% 0.5% 5381.19 5277.18 -2.16
17 07年08月15日 11.5% 12% 0.5% 4432.27 4471.03 +0.68
16 07年06月05日 11% 11.5% 0.5% 3902.35 4072.23  +1.04
15 07年05月15日 10.5% 11% 0.5% 3890.81 3986.04 +2.23
14  07年04月16日 10% 10.5% 0.5% 3287.68 3323.59 +0.13
13  07年02月25日 9.5% 10% 0.5% 2999 3040 +1.40
12  07年01月15日  9% 9.5% 0.5% 2668 2641 -2.74
11  06年11月15日  8.5% 9% 0.5% 1853 1886 +1.07
10  06年08月15日 8% 8.5% 0.5% 1648 1665 +0.04
9  06年07月05日  7.5% 8%  0.5% 1559 1586 +0.75
8  04年04月25日  7%  7.5%  0.5%      
7  03年09月21日 6%  7% 1%      
6  99年11月21日 8%  6% -2%      
5  98年03月21日 13%  8% -5%      
4  88年9月 12% 13%  1%      
3  87年 10%  12% 2%      
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对于货币政策“从紧”的理解异常重要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听到冷峻而坚决的部署:“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当承认,这是令人欣慰的正确决策。这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此进入转折点。当前许多分析都强调了新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未雨绸缪之效,但又有分析引出“从紧”仅仅在“警示”的判断,似乎“引而不发跃如也”,对此我们并不苟同。事实上,央行这次大幅度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便是给这种侥幸心理最好的警醒!而我们的忧患之心亦缘于忧患的确依然存在。而不待山雨欲来之时再行“从紧”,则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治本空间。在宏观收紧的总趋势下,未来的调控措施将以扩大内需为目标,与深化改革相同步,具有显著的实质性意味,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和期待。

从官方已经披露的信息,可知在下一步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将有较大提升,作用愈显。这表明,在上一轮调控中饱受批评的行政手段会大幅减少,乃至渐次退出调控舞台,而市场手段成为主流。

货币政策又以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为主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过低、负利率长期存在,正是中国经济中不正常的严峻现实,须当在此次调控中加以正视,改革调整。必须看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以高于发达经济体的速度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是经济规律使然,非此则贸易顺差高企的局面不可能改变。即便未来欧、美、日等经济下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积累的速度有所下滑,人民币升值仍是长期趋势。抓住时机,主动升值,归根结底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因有外界压力便以逆反策略或“阴谋论”拒之极不明智。

当然,当前美国经济趋冷而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经济的局面,使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更为错综复杂。中国是“胸前炉火暖,背后风吹寒”,自身货币政策操作难度空前,既要坚定地朝向建立汇率弹性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提速前进,亦须综合权衡谨慎运行,不可操之过急。但改革需要时机,汇率改革则往往机会短暂,容不得过多犹疑。回首以往,中国既有十多年前果断改革的经验,也有几年前错失窗口的教训;在当前强化决心、把握机会格外重要。历史给我们的机会不会太多。

宏观调控在财政政策的意义上有着丰富的改革内涵。既然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上升意味着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议论已久的环保税、资源税和物业税应及早提上日程,在明年上半年进入试点阶段。而为提高消费、降低对外依存度计,不仅公众殷殷以待的教育、医保和社保改革兼具了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内需的效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提升亦当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归根结底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中更具效力。在这一层面,近期改革至少应当在三个领域格外着力——能源价格、房地产和股市。

恰如我们此前多次提出,在国际油价不断飚升之时,中国油价超低极为被动,包括油价在内的整体能源价格扭曲局面必须改变。通胀压力当前,确实增加了能源价格放开的难度。但一方面,低价能源在为经济继续升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纠正如此扭曲的要素价格总要付出成本。无论如何权衡,能源价格改革都不可再拖延。

股市与房市资产价格泡沫已现。在股市,改革发行体制、调整供求关系、加强股市监管、打击非法热钱等一系列措施当及早出台,而关键在于政府绝不能以指数上下而喜忧,远离市场结束“政策市”。在房市,扩大土地供应、增加需求管理、增加中档价位的小户型供给、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等诸般做法须齐头并进,要害是厘清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道理识者呼吁多年,总是知易行难,还在于市场上利益过大,牵涉过多。倘能在宏观全局中再辨利害,付诸实行,当为幸事。

中国改革正在深水区艰难跋涉,宏观调控在这一意义上可谓百端待举。故此,即将来临的2008年不仅是政府换届年、北京奥运年,也应是充满挑战的改革之年。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