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宏调目标将更加趋紧
2007-12-13 09:33:13
11月CPI上涨6.9%,创历史新高。而PPI也同比上涨4.6%,创两年来新高,而其的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能源和资源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当前工业品出厂价格向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分析认为,国家发改委2008年的调控具体指标,比如GDP和CPI,可能调高……
11月CPI上涨6.9%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最新统计,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1-11月累计上涨4.6%。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全年CPI涨幅在4.7%左右。这将是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
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拉动11月CPI涨幅创新高的主要因素。统计显示,11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8.2%,拉动CPI上涨5.94个百分点,占比为86%。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拉动CPI上涨1.74个百分点,占当月CPI涨幅的四分之一左右。
姚景源认为,猪肉价格明显反弹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天气转凉,需求量增大,而养猪户补栏情况并不理想。作为猪肉替代品的牛、羊肉价格近期也在陆续上涨。他说,猪肉价格和供应问题暴露出中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但60%是散养,散养户对市场反应不灵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的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很不适应。
此外,这一轮价格上涨由国内因素延伸到国际因素。进口大豆涨价直接导致豆油价格上涨,国际油价上涨也拉动了中国成品油价格的上涨。目前,中国有近一半的原油依靠进口,国际油价上涨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及石化产业带来很大压力。11月1日,国家调整了成品油价格,11月汽油平均上涨了8.8%,柴油平均上涨9.8%。主要依靠进口的液化石油气,其售价11月比上月平均上涨12.6%,仅此一项就拉动CPI环比上涨0.14个百分点,占当月环比上涨0.7%的五分之一。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上涨,主要是食品和石油价格拉动。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也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涨幅为75.1%,玉米涨幅为47.3%。如果扣除食品、石油价格上涨因素,中国通胀水平只有1%,而且大多数工业品价格还是下降的,国内市场供需结构是平衡的。
他表示,通胀是当前全球的普遍现象。相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抵制通胀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全球新兴经济体去年平均通胀率为5.1%,今年为5.9%至6%。中国今年的CPI涨幅仍然低于平均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认为,由于今年涨价对明年的滞后影响较大,加之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影响,明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面对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中国政府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两大首要任务之一。
毕井泉日前在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上说,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中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物资供应充足、国家财力充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通过努力,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PPI向CPI传导效应逐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5.1%,原料工业上涨6.8%,加工工业上涨2.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衣着类上涨1.0%,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3%,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8%。
分析认为,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6%,增速加快并创2005年8月以来新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受供需偏紧、美元走低、地缘政治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同时,出于比价关系,媒、水等资源价格也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由于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工业品价格滞后于工业投资,7月份以来PPI增速不断提高是受这种滞后反应影响。
预计PPI增速持续提高将延续至08年第一季度。短期内PPI增速的加快不会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工业品要经过批发、零售等多道环节才能到终端消费者的手中,中间传导过程比较复杂。而且,PPI指数主要是受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而CPI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食品。影响两者的主要因素不同,变化也不会同步。
工业品出厂价格作为居民消费价格的一个先导指标,到10月份为止,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这并不意味着传导作用不存在,而是与滞后性有一定关系。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上涨,预计其对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并且二者相互推动形成物价螺旋上升,也就是说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物价上涨的风险正在累计。
明年GDP和CPI调控目标将调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组向中央建议,2008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9%。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在经济蓝皮书报告发布会上指出:“要下决心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力争明年GDP的增速降到11%以下,最好能保持在9%左右。”该报告一些建议已经以<要报>的形式上报中央以供参考。该报告的起草人之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数量与技术经济所所长汪同三已经开始着手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黄振奇也表示,2008年GDP目标确定为9%为好,同时CPI确定为4%比较适宜。
他表示,2008年的经济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增长仍将在11%左右。因此2008年目标如果定得太低则不符实际;但是太高则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同样,物价目前已经出现比较高的增长,还定在3%有点不切实际。黄振奇说:“中国居民的食品消费所占比例比国外大得多,不能用西方常用的核心CPI来比较中国的情况。同时市场经济国家任何时候物价都是结构性上涨,从未出现过全面上涨,所以目前食品价格上涨表现的物价形势其实已经很严峻。”
GDP、CPI和就业、国际收支情况,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这几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趋势是好的:从经济增长曲线看,在快速增长中年度波动是最小的;从投资曲线看,增幅是逐步回落的;从消费曲线看,增速是不断加快的;从就业曲线看,新增就业人数是持续增加的;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曲线看,是大幅上升的;从价格曲线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不过,尽管如此,国家在确定年度调控目标时,争议仍然很大。
前不久,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报告中说,如果把GDP定的太高,地方会层层加码,这样会导致经济
日趋过热,但是如果定得太低,和实际GDP差距太大,指标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大部分机构都预计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同时物价涨幅在4%左右。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预计,2008年人民币升值10%,CPI涨幅控制在3.5%-4%的水平,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1%。为此货币供应(M2)增幅应该在16%左右,低于今年实际的18%以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之后,央行也将在近期召开工作会议,按中央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精神,确定明年的货币供应和信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