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调控缺乏“钱学森”
2007-12-18 09:50:14
随着今年11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出炉,对目前及今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式的解读也随之铺天而来。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的不可开交!在所谓的经济学家的不知疲倦的争吵中,中国的宏观调控甚至出现了“不调则已、越调越高”的“奇观”。中国的宏观调控到底“病”在哪里……
香港的警示:财经演员登堂入室实乃大陆的悲哀
在香港,通常把在机构供职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称为财经演员。为了营销的需要,通常这些“演员”会被捧红。捧红之后,他们就开始利用影响力,贩卖机构产品,操纵市场价格。有时候,这些人会被称为大师。不过,这可不同于凯恩斯和佛里德曼之类的经济学大师,大家心照不宣,这类大师雷同于风水师而已。当然了,政府不会依据他们的看法制定政策。
遗憾的是,在内地,财经演员的范畴已经不止于机构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也包括了主流经济学家。现在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更像香港的流行歌星,经济学的歌星们要不停地赶场子,不停的唱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儿。疲倦的他们,可怜的他们,可能真的自己也不清楚,他们自己在唱什么。更为遗憾的是,财经演员在中国政府和民间拥有极为强大的影响力。
听听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常挂嘴边的话吧:如果没有宏观调控,通货膨胀会达到更高的水平。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问题是,这句话掩盖了一连串的质疑。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事实面前,我们需要清晰判断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后果。现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如何?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改善的空间在那里?改善的方法和次序?并且,不仅仅要要认真评估宏观调控的短期效果,更要审慎评估宏观调控的远期影响。而所有这些问题,本应由经济学家发出提问,由政府认真研究和解决。经济学家的职责是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提供策略。可现在中国内地的那些经济学家们为什么非要降格以求,改行去做美容院的化妆师呢?
宏观调控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但是,至今中国的学界和政府都没有对中国的宏观调控给出清晰的定义。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一个解释。那怕仅仅是一个初步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解释。目前,宏观调控政出多门、方法不一、次序紊乱、时间迟滞、力度不到位等等问题,均是出于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加深认识和统一认识,才是首要问题。
宏观调控不能只说我做了,更重要的是成效
宏观调控本质上是政府通过变革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干预市场,人为地导致资产和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从而促使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宏观调控的好与坏需要时间检验。而不仅仅是说一句:我做了。关键是要知道成效。而这就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回答:
第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一般而言,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遏制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通货膨胀。其目的,是拉长和压扁经济波动(经济危机)的幅度,避免短期剧烈波动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就长期而言,政府也希望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遗憾的是,经济史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无效的。这倒符合物质不灭定律。最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坏。
既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无效,那末为什么政府还要干预经济呢?道理很简单,收窄短期经济波动的波幅,降低经济剧烈波动对民众的即时伤害。凯恩斯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罗斯福新政是一个经典案例。随着干预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危机的周期被不断地被拉长和压扁,使民众的痛苦降到最低,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稳定。
但是,必须看到,干预从总体上拉长和压扁波幅的同时,并不一定增加经济体系的效率。相反,由于干预的方法、程度、时间极其难于把握,往往事与愿违,反而降低经济体系发展的效率。
第二,宏观调控的方法是什么?
从几十年全球重要经济体系的实践经验来看,宏观调控就是有节制的综合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超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外的行政手段。历史反复证明,行政手段调控往往遗害无穷。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倾向于以货币政策为主导,以财政政策为辅助,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间接影响市场,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中,又是以非行政管制的利率政策为核心内容。辅之以微幅调整的税收政策。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基本上不会也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因此,他们极少会使用宏观调控这样的术语。
中国的货币政策:实乃行政操控下的财政政策变种
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即使单独调整利率政策,亦难免有行政干预的痕迹。加之尚未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属于行政控制的范畴之内。因此,货币政策暂时没有独立性可言。这就带来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行政控制或行政主导的货币政策,就本质而言,不过是财政政策的延伸。道理很简单,利率形成的价值流动,可以视同为强制性税收以及强制性财政补贴,例如实质负利率就是存款人对贷款人补贴;汇率形成的价值流动,也可以视同为强制性税收以及强制性财政补贴,例如实质低汇率就是本币生产者对外币消费者的价格补贴。
中国行政控制下的货币政策需要面对极端困难的政策选择。首先,在道德上不能无限度的压缩国民福利;其次,又要实现低通胀和高增长的目标。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内容?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时机?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深度?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长度?如何与其它国家货币政策协调?这就需要具有极高道德水平、极高战略眼光、极高战术素养的大师级人物管理宏观经济。否则,难免错漏百出。目前宏观调控政策中货币政策已经明显存在方法不当、时机太晚、深度不够、时间过长等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财政政策:请先解决失控,再来谈调控
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使用就更成问题。由于国家在财政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财政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形成严重的制度性缺失。财政,这个国家财富和国民财富的大管家,看丢了巨额的资产。这一制度性缺失,导致以土地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环境等等)被暴力(行政权力的滥用)剥夺,形成国民财富的大规模流失。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分配不平等。这也就是所谓流动性泛滥的真正源泉。经济学和经济史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是应当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属于经典的宏观管理失控。所以,在讨论宏观调控政策中的财政政策时,请先解决失控,再来谈调控。
中国财政继承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红利。即使出现了国有和国民资产大规模被盗和流失,仍然拥有足以影响经济走向的充足资源。例如,在资本化,特别是过度资本化的时候,财政可以向市场投放足够的资产(土地、自然资源、国有企业股权),一方面可以平抑资产的价格泡沫,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财政收入,并实施对受损国民的财政转移支付,拉动内部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遗憾的是,财政的资产管理功能早已被阉割了。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均处于严重畸形。制度问题尚未解决,谈什么政策。因此,就财政政策而言,请不要妄谈宏观调控,请先解决宏观失控。
如今的财政部只是财政职能中出纳的角色而已。连财政职能中的会计的职能都没有。财政职能被分解于发改委、国资委、银监会、人民银行、税务局、统计局、建设部、教委、卫生部等十余个部、委、局。中国的财政部与欧美的财政部不可同日而语。行政体制近三十年的变迁,贯穿了分职、设权、派官、争利、免责的全过程。财政部和财政干部无须为行政缺失负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也是宏观失控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的行政调控手段:不是调控、而是调戏
至于宏观调控中使用纯粹行政手段,例如对商品和资产价格的控制(例如电价、油价、房价等等),实属闹剧。根本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那根本不是宏观调控,而是宏观调戏而已。
第三,宏观调控的次序和尺度如何?
就次序而言,首当其冲的是财政政策,其次是货币政策。应该避免使用纯粹的行政手段。
问题是,由于长期忽略制度变革,特别是法律建设,财政制度本身问题严重,根本谈不到财政政策调整。因此,只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长期被西方强势资本和利益集团胁迫,形成长期实质负利率和实质低汇率的局面。形成对利益集团和西方强势资本的长期补贴。这完全是一种针对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的逆向操作。
至于尺度,请仔细研究最近出台的货币政策。一年之内,五次提高定期存贷款利率,却一次也不调整活期存款利率,依旧要征收利息税,这已经说明了全部问题。没有人介意,那些挣一点钱、存一点钱、汇一点钱,因而必须活期存款的打工仔和打工妹们的利益,依旧以数以百亿计的规模从他们手上抢钱,转移支付给已经富裕了的贷款人。什么是度?定期存贷款利率的高低有意义吗?那是一个度吗?一个笑话而已!
中国宏调缺乏“钱学森”
因此,必须正视问题的实质,尽快启动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将制度和政策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和政策的变革。然后,启用我国真正的具有大师级水准的管理人才,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必要的政策干预。也可以说,是实施真正意义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