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医保体制改革悄然成型
2007-12-29 10:17:07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新医改方案,社会各界无疑期盼已久。26日下午,受国务院委托,卫生部部长陈竺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轮廓和方向……
医改指向:医疗制度覆盖城乡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26日表示,2008年政府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元提高到40元。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框架,主要由五项制度构成。面向农民的新农合制度已经有7亿多农民参加;面向城镇就业群体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已覆盖1.7亿人;针对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从今年开始在全国79个城市试点,明年要扩大到50%左右的城市,2009年将达到80%左右的城市,并于2010年基本覆盖所有城镇未就业居民。此外,还有面向城乡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制度。如果上述五项制度分别覆盖了相应的人群,就意味着我国的医保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到2010年,我国所有城乡居民都将享受到医疗保险。
因此,此轮医改总体目标就是:
1、到2010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
2、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
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当医疗改革的方向确立为覆盖城乡之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
经费来源: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
在陈竺介绍的六项医改重点工作中,“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被排在第一位。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对卫生服务投入为百分之十七,医疗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导致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严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
但是,国务院于2006年8月成立16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共同研究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其中加大政府责任成为各方共识,但政府投入补供方(医院)还是补需方(患者)的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在最初征集的九套方案中,就出现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两套思路。前者主张政府投钱给公立医院,维护其公益性,政府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后者则主张政府减少对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的直接干预,向各种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
陈竺在报告中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重点倾斜:公共卫生继续公益性
“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陈竺的话指明了政府卫生投入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陈竺在报告中强调,公共卫生机构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维护公益性质。并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院主要是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医院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等。要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等多种行之有效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同时,整合现有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完善体系:政府为基本医保买单
“虽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约4亿城乡居民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陈竺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和水平很低,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需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需不断完善。
政府补贴需方的核心是为基本医疗保险买单。国家要加大投入,建立全民医保,通过补贴“需方”,让每个百姓通过医疗保险选择医疗服务,促使医疗机构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服务。
公立医院定位:降低药价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不够,医疗机构纷纷以提高药价为手段,来维持自身运作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以药补医”是医改的核心问题。现有的药品加成机制、医院过于依赖药品收入,使得医院进贵药、医生开贵药的现象比较突出,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陈竺的报告称,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中央政府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规范基本药物使用。
关于公立医院的性质和定位,陈竺在报告中指出,要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报告提出,公立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权,实行院长负责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此外,为搞好公立医院改革,陈竺在报告中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规范收支,加强财务监管;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不过,这难免让老百姓担心,药价降了,医疗服务价格却涨了,是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老百姓的整个医疗支出会不会仍然很高?。所以,必须建立医院的合理补偿机制,实现财政补贴、药品产购销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老百姓看得起病。
医改指向:医疗制度覆盖城乡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26日表示,2008年政府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元提高到40元。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框架,主要由五项制度构成。面向农民的新农合制度已经有7亿多农民参加;面向城镇就业群体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已覆盖1.7亿人;针对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从今年开始在全国79个城市试点,明年要扩大到50%左右的城市,2009年将达到80%左右的城市,并于2010年基本覆盖所有城镇未就业居民。此外,还有面向城乡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制度。如果上述五项制度分别覆盖了相应的人群,就意味着我国的医保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到2010年,我国所有城乡居民都将享受到医疗保险。
因此,此轮医改总体目标就是:
1、到2010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
2、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
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当医疗改革的方向确立为覆盖城乡之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
经费来源: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
在陈竺介绍的六项医改重点工作中,“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被排在第一位。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对卫生服务投入为百分之十七,医疗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导致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严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
但是,国务院于2006年8月成立16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共同研究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其中加大政府责任成为各方共识,但政府投入补供方(医院)还是补需方(患者)的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在最初征集的九套方案中,就出现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两套思路。前者主张政府投钱给公立医院,维护其公益性,政府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后者则主张政府减少对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的直接干预,向各种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
陈竺在报告中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重点倾斜:公共卫生继续公益性
“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陈竺的话指明了政府卫生投入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陈竺在报告中强调,公共卫生机构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维护公益性质。并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院主要是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医院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等。要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等多种行之有效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同时,整合现有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完善体系:政府为基本医保买单
“虽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约4亿城乡居民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陈竺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和水平很低,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需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需不断完善。
政府补贴需方的核心是为基本医疗保险买单。国家要加大投入,建立全民医保,通过补贴“需方”,让每个百姓通过医疗保险选择医疗服务,促使医疗机构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服务。
公立医院定位:降低药价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不够,医疗机构纷纷以提高药价为手段,来维持自身运作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以药补医”是医改的核心问题。现有的药品加成机制、医院过于依赖药品收入,使得医院进贵药、医生开贵药的现象比较突出,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陈竺的报告称,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中央政府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规范基本药物使用。
关于公立医院的性质和定位,陈竺在报告中指出,要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报告提出,公立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权,实行院长负责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此外,为搞好公立医院改革,陈竺在报告中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规范收支,加强财务监管;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不过,这难免让老百姓担心,药价降了,医疗服务价格却涨了,是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老百姓的整个医疗支出会不会仍然很高?。所以,必须建立医院的合理补偿机制,实现财政补贴、药品产购销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老百姓看得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