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减排要走出三大误区

2008-01-17 10:15:47    

纵观人类历史百年发展史,今日环境的恶化实是人祸,这其中发达国家应承当主要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坚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西方媒体和社会却很少对此给予应有的关注,却大势讨伐中国巨额贸易顺差问题。殊不知,中国的巨额贸易正是建立在中国环境持续恶化的基础上……

 

时下,几乎每次国际大型会议或论坛都将环境保护作为了一个重要主题,其中IPCC尤其为人关注。IPCC中文翻译成政府建立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的主要结论,第四次评估是从2001年开始,到今年全部结束了。下面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科学问题,今年在巴黎出了决策者摘要;第二工作组讲影响、评估问题、脆弱性问题,在今年4,布鲁塞尔已经有了决策者摘要;第三工作组讲有关减缓的政策经济问题,这个工作是今年5月份在泰国曼谷有了决策者摘要。整个的评估工作的综合报告是在1117号在西班牙正式发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自出席了这个会议,IPCC的工作高度重视, IPCC评估的一些主要科学结论值得人们关注。

全球环境恶化实是人祸

一是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1906-2005,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74,1995-2006年当中,11年是在有仪器观测以来最暖的12年。再看海平面,1961-199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为每年1.8厘米到3.1厘米,上升速度非常快,预计到21世纪末,海平面上升将会达到18-59厘米,这对沿海地区,特别对小岛国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全球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对自然和生态系统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见气候变化对于全球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另外,极端事件也在上升,所谓极端事件是高温热浪、强降水、干旱、台风等等,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气候变化主因在人类活动。第四次评估的结论认为,主要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燃烧化石燃料,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另外一个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改变。这幅图可以看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当然温室气体的增加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就开始剧烈增加,70年代以来,这个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大家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出温室气体的增加很明显。全球和大陆温度的变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原因。

未来全球地表温度的地理分布趋势是,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人类进一步的增温可能会引起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转的一些影响,海平面会进一步上升,生物多样性会进一步受损,海洋生态、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植被,碳循环会进一步改变,第四次评估给出了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也很具体,并且给出了各个州的影响,对于亚洲,亚洲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将来进一步的升温和气候变化会对亚洲造成更大的危险。

IPCC第四次评估讲可以采取措施,实际上各个经济部门都是具有减排的潜力,这个图给出了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等各个方面。IPCC的结果就是减排的行动越早我们付出的代价越小,我们用于减排的成本占GDP的成份越低。

一、中国的环境保护不能只作贡献也要注意宣传

中国事实上在过去的100年当中温度也升高了0.5-0.8,极端事件也在增加。2006年和1998年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两年,中国的降水,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东北是减少的,西部地区在增加,但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很小,增加了也没有太多的影响。极端事件不断地在增加,未来还会进一步升温,降水略有增加,水资源问题也很大。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以负面影响为主,首先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同时,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呈增加的态势。2006年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森林火灾时有发生,沙尘暴总体上减少,但是这几年有增加的趋势。暴风雪也很多,今年年初风暴潮也很厉害,大风把火车都刮翻,这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

但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中国做了很大的进展,而且从西方的媒体很少对这个有比较好的报告。总的来说,中国大多城市在过去15年中减半了空气污染。即便是在水的领域,水污染在90年代的时候非常严重,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地方水资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世行和很多中国的城市进行水污染治理等等,这都是有积极效果的,像长江这些水资源都得到比较好的改善。在北部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水污染方面。所以,目前在环保这方面有一定的政府功劳,但是中国政府目前的进展仍然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节能≠减排,减排≠节能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环保方面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但是,减排并不节能,比如脱硫电场,每脱一吨的硫大概要耗费从100度到5000度左右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耗能指标,如果保守的估计,每年如果脱硫1000万吨,至少要消耗10亿-500亿度电,而每年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也仅此,500亿度。另外节能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减排,很多企业为了节能,有些企业停止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增加了CO2的排放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之所以出现节能不减排、减排不节能的现象跟我们所采取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有关系,如果我们选定的技术是在末端处理的,将会导致双重的成本,产生节能不减排、减排不节能。如果采取前端控制,产生协同效益,既节能又减排,从体制来说也同样存在,发改委具体落实节能工作,环保总局具体落实减排工作,国家统计局负责节能的统计工作,这是导致节能不减排的具体的体制因素。如果我们将节能减排统一协调一起控制,从前端污染源控制,将会协同控制,实现节能减排成本的最小化。但是,如何才能使节能与减排协同负责?谁应该负责节能?谁应该负责减排?

节能减排中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答案是市场,市场负责节能和减排。这里指的市场是重新发挥市场机制的市场技术。节能减排目前的短期效果明显,但是长期来说成本非常巨大,据测算,至少目前采取现在的节能和减排的行动比我们采取协同控制的方式成本增加了大概1000亿,还有很多其他的交易成本。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必须依赖于经济手段,目前面对国际油价近百美元的国际油价,国内的市场价格依然存在着倒挂,缺乏定价的市场机制,燃油税、资源税依然没有出台,能源税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由于能源定价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弱势群体支付问题依然是决策层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看看国际经验,在日本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迫使日本经济转型的最主要动力,实际上在我们看来有两个最主要的动力,一个是70年代的能源危机,导致日本能源价格的改革,80年代、90年代日元升值导致日本贸易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两个重要因素导致日本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从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到现在高效率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以及环境保护巨大的进步,这是日本的经验。如果再看看美国的教训,美国的能源定价市场化,但是与能源相关的税率很低,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并且以一个庞大的军队体系维系着畅通的能源供应,所以导致美国目前高能耗大国,能源效率低,5%的世界人口消耗世界四分之一的世界能源。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刚才杜晖贤先生给出了中国的建议,中国的汽油能源价格太低,我想他的建议也应该跟美国政府提一下。

对中国的确有很大得启示,面对中国,我们面临模式的选择或者我们有自己的模式,如果中国真要按照美国的能源消费模式我们至少需要四个地球的能源和资源维系中国的消耗。如果我们学习日本的经验主动提高能源价格,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的转变,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能源价格没有充分市场化,环境成本没有完全内部化的后果体现最充分的行业是我国的外贸行业,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国的贸易顺差吗?中国到今天为止已经贸易顺差2000多亿美元。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尺度来衡量呢?我们可以用价值尺度衡量中国的贸易顺差,如果我们用环境的尺度来衡量那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三、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实际是环境逆差的对冲

据测算,中国每年二氧化硫逆差150万吨,大约占总排放的6%,每年二氧化碳逆差大概10亿吨左右,大约占总排放的23%,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包括英国的研究,按照英国新经济学基金会的研究,如果英国不依赖与中国的进口产品而自己生产,那么英国本身自己的碳排放将增加至少三分之一,国际社会中国面临着所谓的贸易掷补贴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反倾销。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说补贴我们的确是有,我们的确是用环境在补贴,国人正在用能耗、污染物排放的外部成本,通过产品、贸易补贴国外的消费者,补贴了多少?二氧化硫150万吨,二氧化碳10亿吨。中国由于每年的生产排放的碳导致的逆差的量,跟日本的排放量接近,超过了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排放量。

节能减排可运用贸易手段

节能减排的措施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可以通过贸易的手段,如果在减少中国贸易的价值量顺差的同时可以平衡贸易的环境逆差,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能减排的手段,如果我们将环境逆差降低为零,二氧化硫排放的目标可以完成6%,在节能减排目前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可以大大的超额完成,我们有很多具体的贸易手段可以进行,包括出口退税,包括出口关税、出口限制等等。

因此,只有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的协同控制,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燃油税、资源税、能源税的激励政策。目前,发改委已经在着手具体的展开这方面的工作。加大扭转环境逆差的攻坚力度,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贸易手段,才能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