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宏调当把握节奏和力度

2008-02-18 09:25:35    

2008年开年的经济形势,让很多人对去年底中央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未来取向作出了不同的猜测。在国内雪灾和股灾双重打压、国际金融形势不甚乐观的背景下,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坚持,如何坚持,成为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央在去年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针对当前经济形势,要实施从紧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当时的情况是,国内CPI连续多月在6%以上高位运行,新增贷款在10月底已超过200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银行间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相对严重,外汇储备接连刷新纪录。而美国方面,尽管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份全面爆发,但当时其影响尚处于逐步释放的过程中,这场危机对美国自身及全球的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今年年初,无论国内、国际形势较去年底相比,均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变化。

雪灾打乱从紧步伐

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由1月底开始的南方多省市雪灾,将对今年上半年,至少是1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影响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雪灾期间,由于交通中断等所造成的农副产品运输受阻,以及2月份的春节因素而导致的暂时性食品价格上涨,将使得1、2月份CPI高企,甚至将超过2007年中的最高值。此外,部分经济作物及部分养殖业也受到雪灾影响,这对于年内的部分食品价格可能造成新一轮的上涨压力。

第二,新增贷款控制将面临两难选择。无论央行和银监会采取按季度调控还是月度调控,雪灾发生后,特殊救灾贷款的发放增速迅猛。而灾后的重建,急需大量资金的支持。除财政补贴外,银行贷款将成为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果救灾贷款仍然计算在全年新增贷款总规模内,加之去年底很多已经形成合同文本,但尚未发放的贷款,年内新增贷款规模将很难控制。即便在新增贷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能够响应有关政策,及时调整自身贷款结构,但支农、救灾贷款的利率水平及还款期限与普通商业贷款有别,也可能对银行自身的利润来源形成较大考验。

外贸出口明显减速

国际方面,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问题逐渐暴露,美国经济衰退的速度比此前的预期要更快,美国和世界经济上半年将继续走低,并将导致我国出口明显减速。从统计局将要公布的宏观数据发现,1月份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可能只有14%左右,而顺差也只有155亿美元,首次出现负增长。中美贸易顺差走势出现新的变化,而由此所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速可能出现下降。1月中旬暴雪导致的电力和交通运输中断导致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外贸企业生产量和出货量明显下降,直接导致出口数据走低。美国经济衰退无疑大大降低我国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出口减速的另一层原因来自于国内外贸政策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放慢了企业的增长速度,若外贸出口继续下滑不振,该如何稳住减速的外贸出口,对于从紧的宏调将又是一重考验。

A股新年开门不利

更不景气的是,A股鼠年开门不利,“绿肥红瘦”。2月13日,A股市场将迎来农历鼠年的第一个交易日,翻遍沪深股市1996-2007年十多年来的年未收市和新年首日开盘历史记录,一直都是开门大红大吉。然而今年的节后第一天,在经历了年初的“股市暴风雪”之后,周边股市暴跌、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大小非解禁等多个困扰市场的因素并未解除,鼠年首个交易日的走势并不让人乐观。

13日沪深两市大盘双双跳空低开,中国石油的再创新底也使市场人气再受重创,沪指最低下探4454.64点后弱势震荡整理,最终收于4490.72点,下跌64.13点,跌幅1.39%,成交金额368.49亿,491只个股上涨,374只个股下跌;深成指开盘报16663.90点,最终收报16502.44点,下跌357.19点,跌幅2.12%,成交金额157.95亿,371只个股上涨,331只个股下跌。A股首日呈现“绿肥红瘦”使得A股鼠年的走势更显扑朔迷离。在中国A股与香港股市的春节休市期间,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境外股市也是跌声一片。而11日香港股市鼠年开市亦迎来了一个“抱头鼠窜”,节节败退,蓝筹股全线下挫,创12年来首次农历新年“开黑收黑”。
新形势下如何从紧?

事实上,从没有一种宏观调控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自提出伊始就一成不变,任何一种宏观调控政策都要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科学调整。就当前的宏观调控而言,不少专家建议,既要贯彻“双防”的目标,也要兼顾影响经济运行的暂时性因素,政策取向的松紧都要适度,关键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提下,以发展的眼光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当前货币政策总的方向可能仍应是从紧的,但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力度,次贷危机使美国及全球经济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又发生了雨雪冰冻灾情。我们应该对这些新的变化作出反应,采取对策。

一、准备金率是否已达上限?

在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从来都有多种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这五大工具央行去年都动用了。今年决策当局也还会综合运用这五大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5%,创下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有人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一旦过高,比如超过15%,就会使一些银行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至于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不会提高,从货币供给和总供求关系变化的具体情况来看,相机抉择,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政策工具使用的情况,来决定上调与否。

二、加息是否还有拓展空间 ?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离不开利率杠杆的使用。今年还会不会继续加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加息?我们目前只能拭目以待。从美国来看,美联储已进入减息周期,这可能会压缩我国的加息空间。但是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确实相对较低,物价水平相对较高,一些短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中存在着加息的压力。但是否加息我们认为还要权衡其他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假如美联储持续降息,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因为如果不顾及这个因素,将可能加大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工具中,价格杠杆和数量杠杆达到的效果有时候是一致的,不一定非要通过利率的调整达到目的。是否较多地运用其他数量调节工具、较少运用利率这个价格工具,也是需要决策当局进行相机抉择的。

形势多变调控需要与时俱进

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不是一定下来就三年、五年不变了的“长期政策”,而是必须根据总供求关系的变化来相机抉择、及时调整。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出现了流动性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的实际情况,2007年的货币政策实际已经趋于从紧: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加上公开市场上数额很大的对冲操作,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货币政策都具有“从紧”的特征。在更高的决策层面上,从2007年年初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到年中提出的“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年末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是决策者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适当明确地调整了政策的方向。“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是对当前货币政策具体操作趋向的一种肯定,也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
而现在情况又变了, 雪灾打乱从紧步伐,外贸出口明显减速,A股新年开门不利。次贷危机使美国及全球经济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同时,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又发生了雨雪冰冻灾情,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当然也应该相应做出调整。

就像医生开出的一副药方不可能治好一个人的所有疾病一样,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必然会决定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及时相对应地作出调整。1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的公布,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分析,未来的政策导向,很可能将根据1、2月份的经济数据进行微调,但在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暂时性因素作用,预留政策调整空间。 因为宏观调控总是连着国计民生,宏观调控政策如果操作得当,可以避免大起大落,使中国经济在今后10年、20年都有较快发展,适当的宏观调控能“熨平”波动,并每年都实现稳定的较高的增长, 这对国家、企业、居民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