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闪电式辞职”为中日关系增添变数
2008-09-04 10:14:09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9月1日晚突然辞职,继承人未定。面对后福田时代,中日关系何去何从?福田政府的政策是否会延续?中日关系不会倒退?目前,自民党干事长麻生太郎接任首相呼声最高,而麻生被视为政坛的鹰派,这或将给中日关系带来变数。
福田康夫“闪电式”辞职早有征兆
福田在宣布辞职时表示,“考虑到国民的生活,有必要重整局面迎接即将召开的国会会议”。分析认为,日本内阁支持率始终低迷、政权运作不畅,加之政府高官曝出丑闻是福田辞职的主要原因,而日本经济目前的表现以及今后可能陷入衰退的窘境与福田辞职也不无关系。
从远因上来看,首先,自民党和公民党联合政权的内部合作出现了微妙的矛盾变化,不确定性增加;其次,自民党和公民党的大选即将举行,也许在今年,也有可能拖到明年,但对于自民党内部来讲,大选的准备要早早开始,而且最好大选准备期间不要换人,另外从日本国内的民调情况来看,麻生太郎的支持率上升,福田的支持率下滑,因此福田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
从近因上来看,福田的个人原因和内阁困境是他辞职的短期诱因。首先,福田新改组的内阁并没有新的起色,内阁成员农相又陷入了金钱丑闻,内阁支持率一直下滑,而且秋季国会还面临着印度洋给油和预算法案等问题,可谓困难重重。其次,福田本人年事已高,处理起国内问题来也觉得日趋乏力,他要考虑的是现在辞职,还是选举之后实现顺利交接,他选择现在辞职也算是保全了体面,给自己不到一年的任期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日本政界危机重重出现“权力真空”
真空一:绑架问题
日本和朝鲜8月中旬就朝鲜尽快重新调查“绑架问题”达成协议。双方同意,朝鲜应努力在今年秋季前完成调查。福田上任之初将解决“绑架问题”列为任内工作要点之一。随着双方达成重新调查协议,这一问题逐渐向积极方向发展,媒体甚至猜测朝方将于本周向日方通报正式启动重新调查。然而,属于鸽派的福田突然离任,使“绑架问题”的解决骤生变数。
真空二:财政改革
福田推行的财政改革措施也可能随新首相上任而出现重大转折。福田主张将政府公共债务总额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2倍以内,但继任热门人选麻生则主张大幅增加政府开支,提振下滑中的日本经济。
真空三:信任危机
福田成为不足两年内第二名突然辞职的首相,可能给自民党的民众支持率带来负面效果,正中民主党下怀。许多选民印象中,作为在野党的民主党始终没有做好执政党的准备,但首相频繁更迭可能会让选民认为,自诩为日本唯一合适执政党的自民党也难以让人信服。在他们眼中,对日本政界已经失去信心。
福田任期内对中日贡献可圈可点
希望中日关系继续发展从政治体制上来看,福田的辞职意味着内阁的政体辞职,这就像是一支曲子,音符和音调都没有变,但是唱的人变了,国内的政局和外交关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福田对中日关系的贡献是可圈可点的。福田在任期间,实现了胡锦涛访日之旅,并签署了双方历史上第四个历史性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一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且对今后的中日关系具有约束力。
福田康夫自2007年9月正式担任日本首相以来,在不到一年的任期内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很大发展。首先,中日高层互访不断。2007年底,福田康夫访华,2008年5月,胡锦涛也进行了访日的“暖春之旅”,实现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性发展,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福田还到达北京参加了开幕式。其次,双方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决心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福田辞职令日本经济改革受挫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及国际市场原油、矿产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日本内阁府8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扣除价格变动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一季度下降0.6%,按年率计算下降了2.4%。其中,出口、个人消费开支及企业设备投资分别比第一季度减少了2.3%、0.5%和0.2%。
如果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个人消费短期内不见好转,日本经济有可能就此结束从2002年2月开始的长达6年半之久的增长局面而陷入衰退。个人消费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长期以来,由于物价上涨以及企业员工报酬未随企业收益增加而增长,日本个人消费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未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成为日本经济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过于依赖出口是日本经济现存的另一大问题。日本经济从2002年开始复苏以来,出口一直发挥着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出口增长变得更加困难。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降温,不仅使日本企业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减少,就连对中东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长也在放缓。此外,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很多原材料严重依靠进口,而在国际市场原油、矿产和粮食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日本企业经营成本大增,导致
企业收益下滑、设备投资减少。
为了消除人们对生活前景的担忧、推动经济增长,8月29日,日本政府推出了总规模达11.7万亿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具体内容包括:控制进口小麦的提价幅度;减轻中、低收入者部分医疗保险费用的负担;支持使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并通过减税的方式促进节能投资;创立面向中小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信用保证制度,以促进中小企业建立新的价格体系,提高经济增长潜力等。
然而,这项新的经济举措刚刚出台,福田便宣布辞职,这令日本经济界一片哗然。日本最大的经济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御手洗富士夫表示,福田辞职是在政治乱局中为推进政策实施而做出的决断,他希望政府和执政党今后团结一心解决诸多难题,并推行必要的经济改革。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冈村正则表示,自民党应尽快选出新总裁,避免政局出现
混乱,共同解决所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难题。
麻生成“接班热门”为中日关系增添变数
从福田就任以来随着对于许多“内政问题”的不妥当处理,他的“支持率”也相应地下降。养老年金问题、反恐法案,印度洋给美军补油、经济不景气、物价高涨、内阁阁僚的不信任行为等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发生,对此首相的反应与应付似乎也始终没有跟上。去年9月从同样“闪电式辞职”的安倍晋三接任首相位置后,福田推出了各种政策,包括继续继承“财政健全化”的路线,上周刚刚制定的针对经济不景气和物价高涨的“综合经济政策”等,但在政局不稳定的形势下,比如,去年参议院选举中“大败”给民主党,国会上出现了不平衡的权力结构——众议院为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执政;参议院为民主党执政的“扭歪”状态的国会。这一扭歪格局意味着,所有政策文件或方案一旦到参议院,就必须由民主党的主导来决定下一步怎么批准。日本事实上的“两党制”没有起到应有健全竞争作用的情况下,“扭歪国会”只好导致政局的不稳定,混乱,甚至无序。自己人自民党与公明党之间也有不少矛盾,印度洋给美军补油问题等。
反正,福田首相在政局不稳定的形势下,始终没能妥当解决国民最关注的经济不景气、物价、养老年金等经济问题,考虑到“下次选举能否赢?”的角度,首相决定应该以新的阵营面对下一轮众议院选举,也不要做出“政治空白”,最终判断此时为最合适的辞职时刻。但拿出“政治空白”为原因,推卸对国民负的责任,福田的做法恰好展现出今天日本政治的真实,即“无责任政治”。
福田康夫紧接着安倍晋三的“闪电式辞职”不得不让我们们思考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也许应该是日本政治究竟怎么了?怎么办?又走向何方?从2001年至2006年就任的小泉纯一郎以其独特的政治风格,给整个国民带来的“元气”,明治维新、战后改革后的“第三场改革”似乎上正式轨道。但他“平安”结束政治生涯后,本来即将继承小泉“改革路线”的年轻政治家安倍始终没能抓住国民的心,最终拿出健康原因不知不觉地下台,福田就上述那样,他年龄不少,已经72岁了。他下台时的表情却平和而冷静。
“日本首相经常更换”,这是国民、媒体、舆论、商界、政党内的权力斗争等综合型权力均衡造成的结果,说明政局不稳定,甚至可以认为日本政治正在“过渡”难河。在我们看来,从执政党做出来的首相,必须拿着明确的《政治公约》,不断向国民提示政策的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获得国民的理解,至于跟在野党的“竞争”,要竞政策,不要竞情绪或丑闻,最近日本政治的问题是两党之间始终没能展开“健全”的政策探讨竞争,往往拿出对方丑闻等,相互“骂”,这些“政治游戏”只好从国民身上夺去对政治的关心,结果,导致政治归政治,国民归国民的最严重“二元化”结构。国民似乎离政治越来越远,政治好像已经变成政治家、官僚、媒体等的“垄断品”,“沉默的大多数”则趋于被边缘化。
那么,今天日本政局的变化对外关系的影响如何?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个首相是谁。按现实讲,现任自民党干事长——麻生太郎的可能性最大。我们们谈谈麻生先生,他曾经提出过“自由与繁荣之狐”,就是强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之间的“联盟”,理由为四国之间共享着民主主义、人权、自由等“价值观”,显然带着冷战思维,也包含着“围堵”中国的意义。中国朋友们普遍对此人物保持警惕感,表示反感。那么,假设麻生当了首相,中日关系将如何?我们提出三点看法:
一、目前,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情绪还是保持警惕或不确定状态,奥运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毒饺子问题等是不安要素,尤其是后者。在这样情况下,重视“人气”的麻生基于与“低调”的福田的政策“区别”开来,刺激国民情绪的角度,有可能对中国采取“态度”上的强硬,但我们认为,“政策”上,将基本继承安倍、福田的路线。对于今后日本政治家来讲,“反华”不太可能是巩固权力的工具或基础。尤其是,明显重视对华关系的商界对政界的压力是很大的。
二、虽然麻生本来是“对华强硬人物”,但他“个人”怎么看中国与他就任首相位置后怎么对待中国是两个概念。小泉、安倍采取的措施是明证,本来,前者热爱中国、后者警惕中国。我们们不能光看“首相是什么样的人?”来判断“首相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因此,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地判断麻生太郎一定是“反华”的或者对华强硬的,我们们至少还得观察动态。
三、无论如何,日本下一任首相期间将真正考验中日关系。福田是典型的“对华重视派”,在他就任期间,中日关系有所稳定,有所进展。但今后的每一个首相都对中国采取同样的措施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日本执政党变换,其实,民主党内对华强硬派更多。在中国朋友看来,日本的首相经常更换,很尴尬,不好长期制定对日战略。我们相信,这是所有中日关系爱好者的担忧和困惑。但要明确一下,只要1648年划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世界一直奉行的“民族主权国家体系”还持续,外交永远是内政的延伸。中国和日本也不例外,两国要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政体下保持稳定,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建立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接下来的中日关系应该说是很有趣,也有思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