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大豆危机”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自身

2008-09-08 10:22:10    

日前,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大豆保卫战”的号角。豆油持续涨价、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出现大批倒闭、内资豆企市场渐被外资蚕食、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对此,我们引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句话概括: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中国企业只有成为“狼”,才能真正“与狼共舞”。

大豆话语权“争夺战”正硝烟弥漫

日前,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称,中国大豆加工业存在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内资企业产能及产量不断萎缩,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国家将压缩国内大豆加工能力,并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另一方面,建立大豆进口数量、价格及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引导大豆有序进口。
 
我国将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出现大批倒闭、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渐被外资挤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国内大豆产业种种危机接踵而至,中国大豆进口依赖度高已成不争的事实。分析师认为,大豆产业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发起的应对外资大豆威胁、支持本土大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国内大豆产业的良性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撕裂供求缺口

目前我国出现了油脂加工能力过剩、内资比重偏低、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影响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已经从2000年超过90%降至2007年的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与此同时,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植物油和豆粕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但是,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效益下降,农民种豆积极性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继续下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大豆需求增长势头不减,供求缺口继续加大,进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而全球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以大豆为原料的生产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潜在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将导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国际大豆价格将因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加剧波动,我国进口大豆占世界贸易量的高比例状态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堂而皇之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国内粮食企业带来了恐慌。一些人士也在担忧,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从而危及国内粮食安全。

这种担忧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首先大豆定价权的丧失是不是因为放开大豆市场造成的本身就值得商榷。我们知道,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油、禽肉制品的摄入不断增加,而大豆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压榨后的豆粕又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因此国内不断增加的食用油、禽肉制品需求使得中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大豆供给有限,因此大豆不断增加。2008年大豆进口依存度估计突破70%,国内供给严重不足。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大豆,而国际市场大豆贸易市场份额基本上被“ABCD”垄断。“ABCD”这四个字母代表着四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ADM
(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

据说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控制在这四大粮商手中,这四家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因此只要中国需要进口大豆,那么就需要和“ABCD”打交道,而国内粮食进出口企业没有一家的实力可以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论,强弱对话中,弱者自然难以占到便宜。因此即使中国不放开大豆市场,只要中国需要进口大豆,只要中国没有一批在世界具有话语权的重量级粮食进出口企业,那么大豆的定价权仍然还是为跨国巨头所控制。就像铁矿石一样,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买家,但是由于国内钢铁企业单个实力弱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导致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供方。因此,大豆定价权的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同时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世界级企业。大豆市场的放开导致大豆定价权的旁落,仅是一种托辞。

其次,虽然中国大豆供给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但是中国的粮食整体却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进出口仅占消费的5%,国际贸易很难影响到国内粮价。并且中国一直采取相当保守的粮食安全政策,中央及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庞大。目前官方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占年消费比例估计在50%以上(国际目前在18%的安全警戒线徘徊),同时在这50%库消比中,官方储备又占了绝对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来,怎么可能像大豆一样轻松操控中国粮价呢?现阶段,国内的企业被外资兼并收购,感情上接受不了,总觉得我们吃了亏。实际上,兼并收购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外资收购了我们的资产,我们得到了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入到我们更擅长的行业,总体上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如果过度的资本沉淀在低效产业,又不能退出,对整个国家效率是一种损失。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允许QFII进入中国股市,国内企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等等,对此我们习以为常。

实际上,粮食的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粮食产业完全由低效的国内企业掌控,那么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安全,经不起风浪。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国内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培育出世界性的粮食产业集团。到那时候,我们才不会害怕国际竞争,才会自信地参与国际竞争。国内汽车、彩电、计算机等行业在加入WTO后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不但不会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反而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世界性企业。这就是竞争的正面作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雨,弱者总是活在阴谋论中,强者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丝毫不担心中国的粮食企业会在这场国际较量中会最终胜出,真正担心的倒是我们能不能营造出适宜于企业竞争的环境。国内粮食企业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而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国有粮食企业更甚。国有粮食企业的使命是忠实地执行政府的意图,盈利上的考量较少,或者即使有要求,往往也是软性的,难以有真正的约束。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盈利的要求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根本的标志。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类似于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政府对企业的考核往往以是否出色完成了行政使命为要务。由于不以利润为考量,这些企业大多数类似于行政事业单位。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效率是没法和市场化的企业效率相比的,这是一个常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粮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因为有太多的行政限制和政策性负担,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仍基本沿用行政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徒有其表。

预警机制与自我提升“双拳出击”

预计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万吨/年;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其中以花生、油菜籽、棉籽、向日葵和山茶等为加工原料的企业数量和加工量要占有一定比重。另外,要形成东北、黄淮海大豆产区和沿海地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大豆加工业布局;以豆粕、豆油为原料,进行深度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档次,丰富产品类型;到2012年,全行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相关国家相关标准。

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调整大豆加工业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大豆加工业布局。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油脂加工业,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豆油脂加工基地;不断向市场推出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产品;推动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建设成为我国重要大豆深加工产业基地。

华北地区:通过扶优汰劣、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扩大功能性乳品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沿海地区:鼓励内资企业收购、兼并和重组,积极培育大豆加工和饲料加工一条龙企业;鼓励企业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品深加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成为我国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我们认为,如果政府不改变这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国有粮食企业在和外资的竞争中将处于制度劣势,取胜不易。而民营粮食企业由于没有各种束缚,倒有可能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科技领域,民营企业华为、中兴的崛起就能说明问题。实际上,真正担心外资进军粮食产业的是那些凭借行政力量垄断的国内粮食巨头,因为跨国巨头的强势介入,将有可能动摇这些大型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他们的利益有可能会受到损害。而对于国内整个粮食产业而言,外资的进入将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和外资的竞争中,我们的粮食企业刚开始可能会处于弱势,但是通过学习和努力,我们最终将会涌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市场化的粮食企业集团。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