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揭开神秘面纱
2008-03-13 09:11:15
3月11日下午,备受期待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详单”露出了真面容。但当第一批大部制改革涉及部门明晰之后,新建立的部门有谁担纲、撤并部门的人员如何安置将成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部门又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新的气象,也不禁让人们拭目以待……
新建5大部委撤销9个机构
根据11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具体内容包括:
1、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2、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3、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4、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5、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6、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7、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资料来源: 新华社
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至27个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1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6.中国人民银行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国务院其他机构的调整和设置,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专家普遍认为,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突出三重点强调五原则
此次国务院机构大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按照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总的看,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迈出了重要的改革步伐,又保持了国务院机构相对稳定和改革的连续性,并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不论是新组建和调整较大的部门,还是机构未作调整的部门,都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二要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抓紧制定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着力解决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三要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任务交给职能部门承担。今后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立的,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四要抓紧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各层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除中央有原则要求上下对口外,地方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限制;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五要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
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已进行五次改革。历次改革之中贯穿着3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与时俱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转型同步进行;二是不断超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定位越来越高;三是循序渐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日益深化。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依法行政稳步推进。
与前5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相比,此次改革具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在这一特殊时期,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亟待改善,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对政府自身来说,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目前中国已总体形成了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状况也越来越突出。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素质不高;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观察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中国今后改革开放的一大关键。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政府自身的转型。这个转型应是两大任务: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二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一个公共治理型政府。《人民日报》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努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达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经济日报》说,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即经过不懈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正在酝酿中的政府机构改革,是着眼5年,放眼10年,目标是为5年后的下一个5年,打下稳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