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改革当强化吸收专家工农代表

2008-03-18 09:49:05    

随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换届选举的陆续举行,以及国务院机构改革带来的撤并精简,一系列后续的人事调整将在“两会”期间和会后掀起一个高潮。一批已进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高官将卸去原职,撤并部委的官员将分流安置……

进人大政协卸部长

在已进行过的选举中,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两人的省委书记职务预料将很快免去,另补新人。

由省部级官员升任国家领导人的还有文化部长孙家正和审计长李金华等,将不再入选新一届政府。孙家正此前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期间就作了”离别感言”。他表示,”在即将与大家分别之际,我心中充满惜别之情。我们一起在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共事十年,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将永远地珍藏在我的心里。”

在已经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的名单中,列入了不少年届退休的部级高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不久将卸任党政领导职务,专任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职务。其空缺的职位,短期内将有新人上位。按照目前的规定,正部级官员退休年龄是六十五岁,副部级是六十岁。

从去年中开始,中央陆续更换了一批部委党组书记。如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建设部长汪光焘、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等年届六十五岁的部委首长,都卸任了党组书记职务,也未进入十七届中央委员。在此次两会选举中,汪光焘、牟新生当选全国人大常委,张维庆、李德洙、田聪明等当选全国政协常委,已为正式退居二线作准备。

外交系统或续调整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官员不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部委中同时任职。因此,现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李传卿、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等人,此番当选全国人大常委后,不久就将交接行政工作。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包括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等人,也年过六十岁,即将专任政协职务。一批年轻副部高官,有望近期亮相。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驻美大使周文重、驻俄大使刘古昌等一批年过六十的外交要角,此次都进入全国政协常委,将对中国外交人事格局带来众多连续影响。“两会”前夕,外交部部长助理孔泉获任驻法国大使。预料,两会之后,其它一些重要外交岗位将陆续进行调整。

机构改革分流高官

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15日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本轮改革中,减少了四个正部级机构,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举合并了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以及国家发改委部分司局。以上几大机构的副部级以上官员就接近二十位。如今合并在一个单位,势必出现“僧多粥少”局面。

据悉,这些新成立的大部中,很可能出现部长、党组书记等职务分任的情况,以平衡各大系统的官员。同时,部分中央部委的官员还将往地方分流,出任省市党政领导职务。

13人大副委员长中9为新任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选举生成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13名副委员长。其中除王兆国、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4位为连任外,其余9位均为今届新当选,分别是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陈
昌智、蒋树声、严隽琪和桑国卫。

值得留意的是,此届副委员长只有13名,比上届少了2名。显然,中国政改中的地方党委“减副”之风,已刮至全国人大,这亦将成为此届全国人大改革的一个新动向。分析认为,减少副委员长职数设置,首先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同时也为常委会的组成“瘦身”。其次,“减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人大是中国最高立法机关,立法工作需要科学的组织结构加以保障,精简后的组织机构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科学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13位副委员长全部都是大学以上学历。其中路甬祥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韩启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桑国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当选的9名副委员长,除了1938年出生的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外,其余8位均为“40”后生人。连任的王兆国、路甬祥、乌云
其木格和韩启德,亦都为“40”后出生,平均年龄比上届有所降低。这符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主席团会议提出的
“新一届国家机构提名人选一般应为四十年代以后出生,个别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名年龄可适当放宽”的指导精神。

另外,在提名新一轮国家领导人之前,中央精神是:为推进新老交替,增强活力,一批年龄偏大的官员将退下来。因此,上届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热地、盛华仁等,此届均卸任。

一线退下到人大来

人大新一届常委会,由161人组成。约三分之二成员,是从国务院退下的部长、资深副部长,从地方退下的省委书记,从军队退下的将军,缺乏真正的工农代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人士亦甚少。不过,常委会以7%的差额投票产生,从175人中挑出161人。这种产生办法,被称为”增量民主”,确是小小的进步。

在常委中,有接近或已届离休年限退下的地方官员,如四川的张学忠、河北的白克明,都是省委书记;更多的是已到离休线的部长,如水利部的汪恕诚、建设部的汪光焘等。他们都有丰富的党委或政府经验,能在65岁之后“发挥余热”,对人大常委会有好处。

人大常委会近几年有行政方面的改革,但仍须扩大参与的阶层,常委会给人的印象是退位党官、政府官员的俱乐部,到了年限
离任的国务院部长、省委书记,退下后就转到人大或政协,是照顾性的安排。

在地方上,省、市、县的人大常委会,也大都是一线转去的官员。这种传统的模式,一方面使“人民代表”的代表性不足,另方面则使成员的年龄偏大,立法专业水平不足。

人大改革继续强化吸收专家工农代表

胡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改革构想受到广泛赞赏,因此人大改革加大力度值得期许。而今后要强化的第一项改革,是要吸收一批法律学、行政学的专家到常委会,提高立法、修订法律的质量。本届人大常委会有北京知识分子熟悉的法律专家郑功成、倪岳峰、信春鹰,也有行政学专家、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陈伟兰(陈云之女),这是可喜的,但并不足够。应该增加法学专家的数量,并吸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如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审计学、历史学、政府行政学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

第二项改革,要尽可能对社会群体、利益集团有平衡的安排,名为“人民代表大会”却缺乏真正的工人、农民、弱势群体的代表,其“人民性”难免会受到质疑。

本届常委中的“农民代表”,仍是山西大寨陈永贵手下的“铁姑娘”郭凤莲。这种文革红人,虽然在八、九十年代转了弯,对“大寨致富”有贡献,但在新一代农民和农民工中没有代表性。

在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说:“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如何“落实政治参与”,是今后五年的重要课题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