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首先要救的不是投资者而是管理层
2008-03-27 09:41:42
与去年10月16日的最高点相比,截至3月24日,上证综指的跌幅已经超过40%。股市下跌,牵动着亿万投资者的心。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股市的持续下跌究竟是谁之错,中国股市何时才能停下漫漫熊步昂起牛头再次奋蹄前进?…………
A股暴跌戳穿四大神话,崩溃究竟谁之过?
本周一,A股市场再次大跌,权重股领头,沪综指暴跌4.49%。中石油跌破20元,中国平安离每股50元大关只有一线之隔,太保有可能跌破发行价——中国股市比次贷危机更严重,发生了集体性恐慌。这种恐慌没有来由,没有方向,更显得深不见底。有人将中国股市的持续下跌归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中国A股的问题归根是自身的问题,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
以本周的大跌为例分析,至少此次大跌戳穿了几个神话:首先,管理层早有预案,可以一言兴市一言衰市。然而,自始至终,我们没有看到中国政府面对A股市场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常常在市场作出极端反应之后,才能做出一定的反馈。事实上,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由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管理层必须在恰当的时刻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刺激才能收效。
其次,我国大型企业的赢利能力增强。中石油股价接连下挫,中石油当初回归A股市场表示要还利于民,如今则是套牢全民,而随着全球石油价格上升,中石油的前景并不乐观。这正印证了一句话,在通胀中我们需要的是石油,是石油公司的找油能力,而不是所有的大型石油公司。再大的公司,如果找油能力不行,或者定价能力受到钳制,都不值得投资。中石油领跌大盘股,显示的是油源与定价的双重缺失。
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样经不起推敲,仔细看看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成绩,中投公司投资黑石浮亏48%,平安投资富通至今浮亏16%,幸亏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联姻不成,否则会亏得找不到回家的路。QDII呢?从3月14日到3月20日,5只基金系QDII平均跌幅达到6.54%。按最新净值计算,QDII资金规模仅剩845.57亿元,半年前,这个数字为1232.05亿元。一个忠诚的QDII投资者,将亏损31.37%,没有哪个投资者愿意再交这样的学费!
第三,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的。与其说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的,不如说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听话的,他们可以顺从地举哑铃,但他们同样无法克服初生之犊的青涩。他们无法拒绝成为硕鼠的诱惑,逆向的激励机制雪上加霜,因为他们凭借规模得管理费,而不必考虑收益。从前两年基金热销来看,基金管理者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当然,机构投资者举哑铃不是毫无诉求的,他们需要与政策博弈,换取足够的收益空间。并且,基金真正的主人是基民,当“杀基”事件一演再演,用脚投票就是理性选择,两者夹击,在最困难、最黑暗的市场中,总是基金在出货。
第四,控股股东是服从大局的。国资委曾经对于大非减持做出规定,同时表示市场高则卖之低则买之,表达了平抑股市的决心,但是,这同时也是在宣扬自己成为最大的A股市场的庄家的决心。只要有这样的庄家存在,中国的融券机制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股改面临真正的考验,大小非减持是无法躲避的坎。低成本获得的股权可以不计成本地减持,就是平安下挫到每股20元,大小非减持依然动力十足,因为成本低到等于送钱。
一个原本生机勃勃的市场沦落到如此地步,到底是谁之过?那些抱着国际资本市盈率的“食洋不化者”,那些为了本部门利益而让农商行等高溢价IPO者,那些为了股市稳定而不惜损害中小股民利益者,那些为了成就预言家的名声而不惜“万股枯”的唱空者,那些对于市场没有任何预案的管理者,应该一起为此次资本市场的暴跌负责。他们已经用国有股减持击毁了市场的信心,如今又用与国际接轨忽悠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转而将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动权拱手让给国际投资者。
A股首先要救的不是投资者,而是管理层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反映的实际上是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证监会的负责人在股市大跌后分析认为,应该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信心,因为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二是上市公司业绩在提升,三是法律监管水平在提升,但是同时也承认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因此,市场呼吁,政府应出来救市充实股民信心。而当前大部分投资者焦虑的就是政府是否会救市!
实际上,政府会不会救市是个伪命题,否则,温家宝总理也就没有必要整天密切关注这个市场,更没有必要和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传达中美两国政府联手稳定金融市场安全的信念。
然而,救不救市是个态度问题,救得了市还是救不了市则是个能力问题。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市场的危机基本上是10年一次,2007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1997年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87年是华尔街的黑色星期一,1977年是拉美的金融危机,1967年是英镑危机,哪一次危机都不是靠市场的能力能够化解的,最终不是当地政府的干预就是国际组织的一致行动才挽救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政府救市观点的。即便在美国政府救市的问题上,也有人持不同观点,简单点讲,就是美国救得,中国政府也救不得。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救市是失败的,道琼斯指数越救越熊,中国政府救市也不会成功;另一种观点则,认同美国政府的救市,但是却认为中美没有可比性,中国政府救市不可为。因为美国市场面临的是系统性风险,美国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救的地步,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据所谓的有识之士指出,A股的调整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这样看来,管理层和投资者对于股市现在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008年是股改的关键年,大小非解禁是对全流通的重大考验,供求关系出现重大逆转。毫无疑问,在一个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市场,任何所谓的估值都是苍白无力的。上证指数从6124点调整到3500点,动态市盈率从60倍调整到25倍,这个市场就有价值了吗?不一定。如果股票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即便是动态市盈率下降到10倍,这个市场依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因为股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就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在美国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才有,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散户是输家,机构也是输家,政府当然输得更多,基金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还练狗屁内功。
因此,特殊的年份,就必须用特殊的政策,更何况中国股市从来就是一个政策市,要不蹈政策市的覆辙,必须首先让全流通平稳过渡,让市场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所谓开源节流就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如果说化解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就是救市,那么,这样的救市,首先救的不是投资者,而是管理层。
A股跌势还将延续,但逆转已为时不远
股市属于虚拟经济的一部分,是实体经济的影子,它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依附于实体经济。而我国实体经济一直在快速向前发展。显然,这次的股市大跌并非实体经济的原因而是其他原因所致。而在影响股市走向的诸多因素中,防通胀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
今年,通胀压力是决策层第一关注的问题。之前,曾有股市与房价轮番上涨,即炒房挣了钱去炒股,炒股挣了钱去炒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缓解通胀压力,因此,政府在去年9月份施行了房贷新政,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同时,挤压股市泡沫,抑制股市的过快上涨。因为政府担心,股市的上万亿资金流出来,流到哪个领域,哪里的物价都会上涨,股市的下跌刚好锁住了万亿资金。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A股的逆转可能发生在6月—8月以后。因为,去年CPI的快速上涨始于6月(4.40%),加快于7月(5.60%),定型于8月(6.50%)。今年我国CPI控制的目标是4.8%,到6月份,CPI同比数据就会让有关部门长出一口气,到7月、8月,CPI同比的下降趋势就可能显现出来。有关部门对股市的抑制就可能放缓,A股就可能走出泥潭。考虑到CPI数据的公布一般都在第二月,A股走出跌势应该在8月、9月以后。
同时,还有一个奥运会因素,早在去年,就有很多投资者表示,要在奥运前炒一把,奥运召开之际就撤出。于是,很多人担心奥运会后的股市将要走熊。对于如此一致的信息所发出的信号,决策层不可能不重视。奥运会前锁住资金,可以使这部分资金平安过渡到奥运会后,避免奥运会后股市乃至经济的大起大落。如果从这个因素来看,A股的真正逆转应该是在8月的奥运会之后。
当然,还需要关注次债危机的影响,它是导致我国股市下跌的外围因素。在次债危机中,美国政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救市,不然,美国股市早就跌得不成样了,但美国的救市只是改变了次债危机的阶段性走势,并不能消除次债危机。次债危机的严重后果仍在释放中,次债危机的信号一日不解除,美欧股市的下跌就难以真正止步。目前,美国政府通过美元贬值,向其他国家输入通胀、转嫁危机。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目前比较乐观的看法是,美国次债危机在明年年初后逐渐止步,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全球股市的逆转也可能在那时出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A股还将有一段困难日子,跌势还可能延续。有关部门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股市持续下跌,有可能反过来对实体经济带来不良影响。目前,股市之所以下跌,主要在于大小非流通股解禁、高管减持等带来的股市供求关系的逆转。当务之急是对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再融资作出明确表态,果断叫停,消除公众对再融资的担忧;尽快实行印花税单边征收或者大幅度降低印花税;对大股东减持及高管不惜通过辞职套现的行为进行规范,变事后披露为事前申报,使投资者的信心慢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