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股市稳定:不是救不救的问题
2008-04-17 10:07:23
国家统计局将于今日(周三)下午公布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按惯例国务院亦将于今日早上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首季度形势及部署下一阶段的调控思路。综合近期财经媒体披露源自官方渠道的信息,防通胀虽仍是首要任务,但稳定的经济表现,特别是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已成为下阶段宏调的重点……
严密部署就能维护股市稳定?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举办奥运会之年。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资本市场作为公众投资场所,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在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负有重大责任。为了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和安全运行,近日来,按照中国证监会要求,各地证监局结合辖区实际,对做好营业场所和关键环节的安全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
陕西省维稳办根据指示,近日召开股民稳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股民稳定工作。负责人要各司其职地做好摸查情况、建立应急预案、重点问题跟踪、信访接待等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对于敌对势力和少数别有用心者的煽动及制造事端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
青岛证监局部署维护辖区证券期货市场安全稳定工作,要重点关注因市场波动投资者情绪不稳引起的群体上访倾向和苗头,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越级上访事件发生。对投资者上访反映的最关心最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属于本机构的事要研究措施及时解决,属于其他部门的事要及时报告,做好疏导,形成预案。要继续落实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措施,本机构发生信访事项,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自行采取措施处理,不允许不负责任直接推向监管部门,形成反复信访和越级上访,最大限度将问题解决在当时、解决在本机构。
吉林广东等全国各地证监局都按照中国证监会要求召开了相关会议,结合辖区实际,对维护各地的股市稳定做了严密的部署。要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做到安全稳定工作人人皆知、责任清晰、目标明确,工作不留死角。
但是,火旺源于体虚,治表还需治里,各地证监局严密部署,这样就能维护股市稳定吗?
中国股市“性情暴烈”监管层责任无可推卸
股市暴跌,围绕着是否“救市”,引起空前的大讨论。以有海外大资本或留学背景的谢国忠、许小年、华生等为一方,反对救市,以国内土学者叶檀、水皮、吴晓求、曹凤岐、刘纪鹏、贺强为一方的坚决主张“救市”。而管理层则采取了暗救明不救的十分暧味的态度。
当前A股的江河日下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这里面可能就有政府监管方面的问题。第一,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市上涨是正常的,特别是恢复式上涨是完全应该的,但后来是不是涨着涨着就失去了理性?是不是有庄家趁机炒作?从已经发生的跌势看,确实存在相当的泡沫。监管层没有及时发现并挤出泡沫,酿就如今的泡沫一次性快速破灭,确实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去年底到今年,股市供应量急速上升,又是大小非减持,又是新股发行,又是H股回归,还是红筹股要回归及创业板要推出,甚至还有一些上市公司推出天量融资方案。如此的“爱你没商量”,股市一下子难以消受,于是就下挫。监管层也已经不是新手上市,经过了十多年的锻炼,甚至也经过几度股市危机的洗礼,为什么就不能够“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呢?
所以说中国的股市从本质与美国股市有着不同,这在股改前后讨论得很多,也基本上形成共识。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中国股市是服从于经济建设的目的,通俗叫“圈钱”。虽然“股改”了,但本质并没有变,所体现的法律制度并没有变。比如,现在急于要推出的创业板,就是服从于建设“创新国家”的政治目标。因此,维持股市运转一直是靠政策的力量。股市也一直是受着政府强有力的调控。甚至包括大资金集团的利益分配,如发行、增发政策、保险集团的巨额资金打新政策等。由于股市先天不足,我们的股市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已经推倒重来过一次了。本次诸多因素共振所引发的股市短期内大跌46%,市场信心已到崩溃的边缘,如果任由发展,有可能再来一次推倒。
但要政府来救市理由不太充足
监管层对疯牛、疯熊负有责任,但不等于就要救市。在某种程度上,当前的由牛转熊属于价值回归,是正常的,是好事。救市论者似乎没有考虑到原来的牛是不是真牛,而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当前的熊就一定是熊,殊不知,牛与熊原本相对,判断的标准只在于本来的价值。
更有专家搬出所谓的国际惯例:一个股市如果两个季度连续下跌,并且跌幅超过30%,就可以认定为股灾,政府在此时就应该出手救市。可国际惯例能套用吗?更值得思考的是,即便是经过超30%的大跌,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依旧在40倍以上,天下第一甲。作何解释?按国际惯例,20倍的市盈率属于正常。急切地呼吁政府出手救一个平均市盈率依就高达40倍的股市,是不是要陷政府于不义呢?
如果说救市论还值得考虑的话,原因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部分散户在这轮大跌中血本无归,值得同情;一个就是中国股市乃至整个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带有相当大程度的“政策市”色彩。确实,从新股发行的审批,到基金上市的拆分,一级市场相当大程度上都掌控在政府手里,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也就像在房地产市场上土地供应这一环还掌控在政府手里一样。既然政府在源头上插了手,如今股市江河日下,监管层又怎么能撇手不管呢?
事实上,即便是没有“政策市”色彩,股市发生严重的非理性下挫,监管层也罪无可卸,至少也存在对投资者教育不够的失职。但救市论在这唯一堂堂正正的理由上,也天然地存在不足,那就是“政策市”就一定要政府救吗?如果动不动就由政府出手,那何时才能走出“政策市”呢?
股民要在成熟中学会自救
股民目前正是要忍痛的时候,对“政策市”见死不救,才能逐步走向真正的市场。就中国股市而言,如果说“政策市”的特征属实的话,更属实的特质恐怕还是“投机市”,“跌跌”不休但仍然畸高的市盈率就是有力的证明。
是的,当前深套股市的灾民绝大多数都是中小股民与基民,国内大资本已经通过大小非减持套现了。2007年10月15日至2008年2月20日,保险系资金成为离场最坚决的机构,其中被猜测的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两个席位,净卖出高达162亿4100万元和145亿6400万元的股份,导致金融股股价失去支撑。他们赢了,但还能够再一次这样玩吗?群众就一定傻吗?鲁迅曾言:“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从大业者,古来无有!”经过血的教训,中国股民正变得更加成熟。与去年的汹涌入市相反,部分散民可能或正在抛充这个“投机市”。
维护股市稳定:在于“救与不救”之外
中国股市的中心话题不是涨还是跌,也不是救还是不救的问题。无论是局中买卖者,还是场外评论人,现在都在高度关心救还是不救。财经界的名嘴们几乎倾巢出动,莫衷一是,甚至还出现了人身攻击。
原因出在股市的一路下挫,从6124的历史高点一路下挫到3000多点。于是,就有人呼吁救市,认为“救市,等于救散户的血汗钱”、“救市,等于救中国经济”。平心而论,如果说救散户的血汗钱尚情有可缘,救中国经济的论调则暴露了救市论的荒谬,在某种程度上是救市论自己曝光自己的“司马昭之心”!
难道中国目前的经济需要股市来救?难道去年的经济成长是因为股市的一路向红?难道中国的实体经济已陷入危机?在热火朝天的争论中,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作为虚拟经济,股市只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原则上它是服务并服从于实体经济的。
尽管受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也有南方雪灾的影响,也有防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可能还有其他不利因素,甚至包括目前的股市下挫在内,但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至少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大问题,甚至有了危机。
正是实体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决定了目前的股市不必去理会救还是不救。散户在股市中丢掉了血汗钱,值得同情,但是,即便是政府心有余,也必定力不足。救到什么程度呢?救到什么时候呢?没有哪一个政府可以保证大家在股市都吃饱喝足不赔钱。
政府要想维护股市的稳定,不是“救与不救”的问题,而是要跳出圈外,在别的地方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