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贵在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2008-04-24 09:57:10
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出“一上一下、三马变二”的新局面,今后内需补齐外需不足将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在具体的调控措施上,是否加息业内争论不休,但要看到中国的宏观调控不能单单依靠货币政策,否则将会是孤掌难鸣……
首季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表现基本良好,特别是GDP实际增长仍有10.6%,反映年初雪灾及欧美危机的影响未致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也出现了多种新格局,其意义值得探究。更不能对前景盲目乐观,理应有所准备,为防止经济突变而修改宏观调控策略。
宏观新格局之一:一上一落
宏观新格局中,首先是一如预料出现了“一上一落”:GDP增幅回落,同比降1.1个百分点;而通胀上升,CPI高达8%,乃1996年后首见。这情况在全球亦颇普遍,在欧美成为“滞胀”(stagflation),中国则未致于滞而只是增长放缓,故可称之为“缓胀”(slackflation)。值得留意者是GDP中各大产业增长同比全都回落:第一、二及三产业分别降1.6个百分点至2.8%,降1.7个百分点至11.5%,和降0.4个百分点至10.9%。这种全面性下降,反映放缓因素的扩散颇快,值得注意。
宏观新格局之二:三马变二
第二个新格局是“三马变二”:过去的消费、投资及净出口拉动经济三头马车,到首季只余二头,净出口已变为负累,也即是出现了外需不振要内需补偿的“以内补外”格局,否则GDP增长将回落更多。出口增长放缓至24.6%,同比降6.4个百分点,还低于入口的28.6%(同比大升10.4个百分点),延续了由去年末季开始的入口增长高于出口的新趋势,更引致顺差下降约一成。另一方面,内需形势不错,全社会的零售额升20.6%,同比增5.7个百分点;投资则升24.6%,同比增0.9个百分点。去年消费大旺,七年来首度成为拉动经济最强力的一头马,这情况在今年首季得以延续。
今后,经济表现如何的关键,在于“以内补外”的能力强弱,而这又要看外需的弱势有多弱,和内需的强势有多强。外需的问题来自外部及内部两大原因,外部原因是欧美金融危机引致的经济放缓。这仍远未见底,且有可能陷入深长的调整中,故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会恶化而且持久。然而更不能忽视的,是自去年起出台的连串新政策,包括加快升值、“奖入限出”及劳动法等,再加上市场因素如通胀上升及民工荒等,导致经营环境急速恶化,令中国的出口商要承受内外夹击的压力,出口仍有逾二成增长已是奇迹。因此,今后当局必须改变其打压出口政策,甚至要转向给予适当支持。
宏观新格局之三:以内补外成趋势
内需继续维持强势亦非事在必然。消费大旺反映在经济蓬勃下,就业、工资及居民投资收入上升带来的景气,但这在今后将受到三大因素威胁:(一)经济及出口放缓将影响就业及工资升势。据商务部估计,出口每减1%,将削减20万个就业。(二)近期楼市股市都已放缓,泡沫开始泄气,财富效应将由正转负。(三)食品及能源等基本商品主导型通胀,将削弱人民的实际购买力,中低层受影响尤甚。因此,消费前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维持消费景气,当局必须保证增长速度不会过度滑落,最好能够保10%。
投资前景的稳定性比消费较好,但同样面临一些问题:(一)经济及出口放缓,必令需求及利润增长下降,而通胀及加薪等则令成本上升,都会影响投资意欲。(二)投资过分偏重由房地产拉动。首季城镇投资增长25.9%,同比增0.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更大升32.3%,同比增加5.4个百分点,故其他投资的增长很可能已在下降。现时楼市转软,预示房地产投资将会放缓,并可导致总体投资增幅回落。因此,当局近年所采取的抑制投资政策必须调整,尤其是要注意推动其他投资,使能抵销房地产投资的放缓。由于出口及消费的前景欠稳,故投资更不能有失,否则将出现“三马齐跛”之局。
从上述可见,今后经济表现固然会受到许多国内外的市场及其他因素影响,但中国的政策取向也十分重要,而且还涉及三头马车的所有三个拉动力。显然,要保证今年经济表现理想,必须十分重视政策的运用,并要及早对现行政策取向作出调整,使能符合宏观新形势:形势有变,政策自不能不变。去年中国提出了防过热及防高通胀的“双防”策略,最近在今年的国务院工作重点中,又加上了防经济滑坡的新方向,形成了“三防”。这样做反映当局对经济面临的困难,尤其外部的负面影响已有了认识,虽然稍晚但总比不知不觉好。然而这又引来矛盾:防过热要宏调收紧,防下滑则要宽松,实难于协调。不过,宏调乃短期经济管理政策,贵在于能与时俱进和随势而变,若盲目坚持则失其本义,毫不足取。
加息面临进退维谷窘境
在具体的调控措施上,为打压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去年至今,中国央行已连续6次加息。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我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8.3%,今年一季度CPI涨幅8%,单季涨幅创10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市场关于加息的预期再度高涨,部分机构如渣打银行、中国银行的最新报告预测,年内央行加息次数将在2次以上。同时,反对加息的观点则认为,倒挂的中美利(率)差正在扩大,同时,人民币加速升值,此时中国再加息的话,无疑将刺激热钱流入的欲望,加大经济调控难度。
对于加息的争论,显然,为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和出现明显通胀而采取从紧货币政策,是正确和必要的。但如果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或对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央行目前也处于“两难”抉择中。加息有利于抑制当前资产价格上升和物价上涨,但也可能造成更多的热钱流入,反过来推动通货膨胀,甚至造成经济下滑的滞胀局面;反之,如果不加息,在物价继续上涨、投资仍存在较大反弹压力的情况下,又难以抑制通货膨胀和投资过快增长。
目前物价结构性上涨,一定意义上是农产品价格的回归,对物价结构性上涨单纯依靠货币政策从紧,将造成“胖人减肥、瘦人遭殃”的后果。因此,应当通过加大“三农”投入来解决,并需要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联动,在加大金融支持的同时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多种办法。
需防股市非理性波动
针对近期大起大落的股市,实际上,目前,我国存在着资金供给均衡性要求与资本市场不成熟并存的问题。我国资金供给长期以来存在直接融资占比过低、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虽然这种现象近年有量的变化,但并无质的改变。从资金供给的均衡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集中性(集中于银行)出发,应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稳定发展的基础薄弱,市场波动性很大,严重影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目前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育市”、“护市”,促进资本市场正常发展,防止非理性波动。
但是,“育市”、“护市”不等于“救市”,它们的根本区别一是“育市”、“护市”主要靠法律和经济手段,靠市场信心;“救市”主要靠行政手段,靠资金。二是“育市”、“护市”体现在市场发展的长过程中,“救市”只体现在资本市场大幅下跌时期。
从总量上讲,我国金融业存在流动性过剩,但也存在结构上的流动性不足。“过剩”主要是东部地区和城市以及一些垄断行业
和大企业出现过剩,“不足”主要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薄弱环节和小企业出现不足。目前,管理层不仅要解决流动性过剩,也要解决流动性不足,破解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