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遭遇寒流亟待“中国创造”拯救

2008-04-29 09:48:44    

目前,第103届广交会正在举行中,然而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广交会却冷清了很多。深究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人民币大幅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率下调的“三座大山”是主因。然而,广交会素有“中国第一会”的美誉,广交会的冷清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的外贸行业面临的尴尬境地,要突破这一瓶颈,唯有靠“中国创造”来拯救!

今年广交会出奇冷清

第10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一期日前已在广州落下帷幕。每届都有超过20万海外采购商参加,汇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因而也被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与上一届广交会上出口商谨慎的提价行为相比,在本届广交会上,出口商借全球原材料涨价及全球经济进入通膨周期之机集体提价,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已难觅踪影,由此导致成交量的下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据悉,此届广交会来洽谈的采购商至少比上届减少了一半,而且多是问问价格就摇头走人,出口价谈不拢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纺织行业作为低端制造业,虽然具有行业特殊性,但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今年整体出口的严峻形势。根据大会业务办对一期的销售统计,纺织品在本届广交会上的销量比上届下降了约1/4。在十大成交国家(地区)里,中东地区位居欧盟之后,名列第二,占总成交额的14.4%,美国列第三位,为13.1%。很多年以来,服装一直是广交会最重要的参展项目之一,正是通过广交会,中国的服装出口到全世界各个角落,而中国也赢得了世界服装加工厂的美誉,然而在广交会热热闹闹的背后,今年广交会纺织服装类的参展商感受到的却是从来没有过的寒意,冷清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

网上B2B“围剿”广交会

虽然广交会是块人人想吃的蛋糕,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想参加就参加。有限的展位、分配式的招展方式,令很多没有‘背景’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也给广交会周边的一些展览及,B2B商贸网站提供了机会。以工业类、纺织服装类流通型企业为例,出口金额最低要求按东、中、西部分别是300万、200万、100万美元。不少中小型企业受此门槛,只能望会兴叹。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对于注册会员‘零门槛’的要求,无疑更具吸引力。一些没有办法进入广交会的企业,也转而求其次,通过参加广交会周边的小展览,以求得到参加广交会的采购商的‘青睐’。 此外,由于目前国家外贸政策向生产企业倾斜,流通企业在申请展位将比生产企业困难得多。这一趋势在今年显得更为明显,同样的出口额,生产企业必定优先于流通企业获得展位。建议流通企业在业绩提升和展位装修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改善流通企业的自身形象,为申请展位铺平道路。

正如‘中国制造’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困局一样,已举办超过百届的广交会,也面临愈来愈多的竞争:周边很多展览同期举办争夺广交会采购商的同时,B2B商贸网站与广交会的博弈亦全面展开。遭逢‘围剿’的广交会不仅需加速自身改革,还要适应多元化、专业化的各式展会的竞合态势。事实上,除了阿里巴巴,包括中国制造网、文笔网、环球市场等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纷纷被广交会拒之门外。然而这丝毫不能阻挡B2B们抢客的热情,但凡进出展馆的参会者,都会遇到B2B推广人员的‘围追堵截’,他们不厌其烦地派发手袋、客户光碟,请求对方填写登记表等,与近在咫尺,却有如远在天边的广交会,进行着一场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博弈。这一刻,人们更清晰感到‘广交会正在被围剿’。

广交会奋起改革“反围剿”

面对众多新势力的‘围剿’,百届‘广交会’亦一直在探讨改革。广交会26日对外公布,经商务部批准,今年10月举行的第10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展期由现在的一届分两期调整为一届分三期,每期展览时间由6天缩短为5天,撤换展时间为4天。空间一直是困扰交易会的一个问题。只要是会期,每寸土地都是商机。因此,本次改革是“以时间换空间”,直接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契机。

这一变革体现了广交会改革的根本思路,广交会不会放弃综合展的定位,仍然保证全世界的客商一到大会,就能看到中国几乎所有种类的工业机电和日用消费类出口展品;但为了满足国际市场日益专业化的要求,广交会将不断“细化”布局,使得每一期展览都能接近专业行业展的水平,这将有利于各类参展企业寻觅专业买家。

就此前商务部和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开展的数十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尚未参加广交会、但有参展需求的企业,大约有7
万-8万家,扩容是为了满足国内企业的参展需求,但不会降低国内企业的参展门槛。随着展会规模的扩大,采购商人数的增加需要一个培育期,在扩容初期,出现采购商跟不上参展商增加速度的情况是难免的。但根据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期后,采购商人数自然会相应增多。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作为广交会的承办单位,将不断加强广交会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加大国内外的宣传、招展、招商力度,加强管理,净化广交会环境,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外商。

“三座大山”压顶谋思变

目前,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率下调被纺织企业称做“三座大山”,在成本大幅上涨之时,如何转嫁压力成为纺织企业心中的痛。与广交会相对应的是,由于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速比进口增速低了7.2个百分点,国内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50亿美元,为什么出口生意现在这么难?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三大因素影响,本届广交会因主要出口产品价格普涨,累计成交254.3亿美元,比去年秋交会增长1.8%,比去年春交会增长6%,但总成交量增速放慢。此前已有专家预测,中国贸易顺差“拐点”将在今年出现,因而本届广交会备受各方关注。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累计升值幅度超过4%,这令去年秋季广交会上大部分的国内参展厂商都吃了亏,因为没有人能估计到今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会如此之大。因此,今年中国企业在本届广交会上对美元结算持慎重态度,尽量避免使用美元实属正常,“不挣美元”已成为展商最爱。

在一些国外的采购商看来,导致中国的商品不断提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的一两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高。事实上,在今年的广交会上,参展商和采购商谈判的焦点除了价格,现在又多了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汇率,由于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近年来持续大幅贬值,中国的出口企业损失惨重,在广交会上,越来越多的订单开始采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除了尽可能说服买家用相对坚挺的货币进行结算,为了减少汇率波动的风险,在今年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还普遍缩短了报价周期,一旦用于结算的货币贬值,出口商就会提高报价,保障利润空间不缩水。

“中国制造”陷入尴尬局面

很多人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压力有多大?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对中国企业的压力有多大?第103届广交会用一种残酷的现实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纺织展区的冷清和订单的锐减表明,类似于纺织业这样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到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重创;电子信息产品也遭遇了同样的危机,规模和景象大不如前就已经说明了问题。“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国外的误解和曲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人民币升值和成本的上涨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中国被扭曲的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成本,将逐步走向市场水平。

“中国创造”弥足珍贵

据测算,中国的生产成本扭曲规模约达3.8万亿元人民币,主要体现在能源和原材料、环境、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五个方面。这些扭曲成本的因素很可能在未来5~10年内逐渐弱化。今后5—10年,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成本都将显著上扬。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摘掉“低端制造”的标签?答案也许没有那么明确。因为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劳动力成本不会在短期内就消失殆尽。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而言,成本上涨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企业必须尽早适应并消化这一改变,因为这一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很多企业在这种挤压之下倒闭了,另外一些企业选择迁徙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区域。但是有一些企业却选择了坚持,他们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他们不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得比以前更好。对于“中国制造”来说,目前的尴尬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果能够借助这样的机遇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中国创造”,那么尴尬和危机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如果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公司,即使是再好的政策扶植恐怕也难改变被淘汰的命运。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